2021年鹏城肝移植创新论坛举办,创新器官移植技术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深三院
2021-03-21 17:01

3月19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办的“2021年鹏城肝移植创新论坛”开幕。论坛中展出了颇有创新的器官转运机械灌注系统及无人机人体器官转运系统,这两种技术今后有望应用于实践。

器官移植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树森,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薛武军,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务委员、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学科带头人张水军,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务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徐骁,国际肝移植协会主席、香港大学外科学系临床与转化实验室主任万钧,深圳卫健委副主任吕光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磊出席会议并致辞。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人次3万余人,人体器官捐献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不过,近年来,器官移植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医工信结合的创新技术应用与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器官移植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郑树森院士表示,器官获取与保存技术不断发展,涌现了大量跨领域跨学科医工结合的研究成果,在造福广大患者的同时也为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希望本次创新论坛可以对肝移植领域的前沿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多学科交流,开拓思路。”刘磊介绍,深圳市三院在2017年4月成功获批肝、肾移植资质,2020年11月获批广东省第七OPO独立账户负责单位,2020年深圳市三院肝移植团队共完成121台肝移植手术,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会上,来自香港玛丽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深圳市三院等十余家医院的专家分享了各自的肝移植临床经验并针对肝移植管理、移植大数据、儿童肝移植、肝移植未来方向分析等多个议题进行探讨。

器官转运中的机械灌注系统和无人机转运系统受关注

本次论坛展出了器官转运机械灌注系统及无人机人体器官转运系统。作为医工信融合的新技术产物,今后,二者有望应用于实践。

器官转运机械灌注是一种新型的器官保存、转运方式,被称为30年来供肝保存的最大突破。与传统的静态冷储存相比,机械灌注能够更好的保存离体器官、甚至挽救标准外器官,有效提升供体器官质量与边缘供体利用率。

过去器官转运需要使用0℃的保存液保存器官,器官送达手术室以后还需要复温。由于冷却液会使器官的温度和血氧降低,复温后供肝很可能出现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异常的情况。而在机械灌注条件下,机械将模拟人体心脏继续为器官供血,在常温下就可以进行。

此外,在静态冷储存条件下,器官的转运途中的数据是空白的,而机械灌注系统可以实时采集供体器官的数据并反馈到平台。

无人机同样可以实践数据采集。会议演示了这项由姜楠和南方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动力系院长单肖文合作研发的新技术,现场连线浙江台州的无人机设备,该设备现已运用于海水样本采集。

该无人机时速在100千米-120千米/小时,续航时间长达两小时,能抗六级风力。深圳市三医院肝脏移植(肝移植科)主任姜楠介绍,目前,承重1千克的无人机技术已经成熟,5千克的仍在研发中:“如果承重5千克的无人机技术成熟了,稍加改造就有望用于器官转运。器官转运是‘争分夺秒’的过程,这项技术不仅能缩短器官转运时间,而且能降低转运成本,提高器官利用率。

(原标题《2021年鹏城肝移植创新论坛举办,创新器官移植技术》)

编辑 关越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深三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