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大学扎堆“赶制”医学院,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啥?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
2021-03-19 23:43

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纷纷通过自建或共建的方式成立医学院,其中不乏一流大学。一时间,几百个医学院“横空出世”。 根据第三方高等教育数据服务机构青塔的统计,截至2020年7月,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在医学学科建设方面付诸行动的就有35所。

像中国这样大规模、高速度创办医学院,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空前绝后”。特别是一些纯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也都纷纷上马医学院,颇为令人不解。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教育学家巴德年日前在接受《新闻1+1》专访时,对目前这股“医学院热”泼了一盆冷水,表示对此“非常担忧”。

在学科分类中,医科是一个单独门类。对于一所没有医学院的大学来说,从零到有,是引爆一切的奇点。很多高等教育领域专家都认为,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医学院。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实力强大的医学院,也或多或少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当然,如此多的大学纷纷抢滩医学,更因背后存在巨大的“医学红利”。首先,创办医学院有利于为高校争取更多经费支持。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分的资助总额从1.12亿元增长到了46.51亿元,大约翻了40倍。那些拥有高水平医学院的大学“吸金”能力尤强,比如上海交通大学自从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之后一段时间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上年年都是全国第一。

其次,创办医学院有利于大幅提升高校的学科实力。目前,在22个ESI学科分类中,医学类学科多达5个,超过两成。反观社会科学只有两个,工学也才三个。拥有高水平医学院的高校ESI排名优势非常明显,其学科实力与学术影响力远超没有医学院的高校。

再者,创办医学院有利于为高校赢得巨大的社会声誉。通常,创办医学院往往意味着将获得一定数量的优质附属医院。它们除了带来科研经费、项目、平台等资源,还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不少高校因其高水平的附属医院而在当地甚至全国各地家喻户晓,其招生、就业、声誉由此受益良多。

在国家层面上,高校兴建医学院,对于弥补医学人才缺口、加快建设“健康中国”来说,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执业医师数仅321.1万人,每千常住人口仅拥有医师2.29人,缺口不小。高校兴建医学院,一方面是出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立足国家战略、服从大局需要。

巴德年院士给“医学院热”泼冷水,并不是说高校办医学院不好,而只是说不顾实际、盲目“赶制”过犹不及。医学不是简单的基础学科,也不是简单的应用性学科,更不是简单的职业性学科,而是链条式学科。老牌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院有其系统的学科基石作为支撑,即使这样要真正办好也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没有医学背景、配套基础的高校特别是纯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新建医学院,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可不是光靠财大气粗、一腔热血就能完成的,如果不能解决附属医院和医学培养体系的问题,可能最终只会是“不务正业”或“浪费资源”,并且极易落入低水平同质化建设的泥淖,失去自己的办学特色,得不偿失。“清华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到今天为止,它办了20年的医学院,但它的医学院要评估的话最多算B类。所以如果清华办20年,也只能进入B类。那么现在200来所新办的医学院,他们能比清华办得更好吗?”巴德年院士的这个“灵魂拷问”,这份出于专业、发自内心的担忧,值得政府和高校决策层的正视和重视。

(原标题《大学扎堆“赶制”医学院,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啥?》)

编辑 关越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曹亮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