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部九窝淤泥渣土受纳场二期实行边封场边复绿。读特记者 丁庆林 摄
面对余泥渣土受纳场现存的安全问题和短板,深圳市将拿出哪些措施予以治理,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让受纳场安全有效运行?
记者获悉,深圳市将完善余泥渣土相关法规,落实新出台的余泥渣土堆填技术标准和规范,余泥渣土受纳场的管理体制也进行了优化,同时建立余泥渣土减量排放机制;重新梳理在用、拟建受纳场设计和规划选址,尽快启动余泥渣土填海工作,为余泥渣土找出路。
优化余泥渣土管理体制编制新技术标准
深圳市余泥渣土产生、处理链条中,涉及几个主管部门,其中,产生源头建筑工地由住建部门主管、运输由交通部门主管、末端受纳则由城管部门主管。为充分发挥住房建设部门在工程监管方面的优势,形成源头减量、工程交换利用、再生利用和填埋处理一整套系统的管理机制,深圳市城管局副局长杨雷介绍,深圳市政府决定优化余泥渣土管理体制,强化受纳场建设运营监管,由市住建部门统筹全市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运营的管理工作,将受纳场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纳入建设工程监管体系。
与此同时,广东省住建厅正在组织编制新的余泥渣土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标准规范,我市也积极参与其中,待新标准规范出台后,将对深圳市现有在用受纳场原建设运营方案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
根据新的管理要求和职能调整,深圳市法制办等部门将负责尽快启动《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的修订。据此,主管部门强化行业指导和检查监督,确保各项标准和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外排弃土将有指标促源头减量
下一步,全市将建立余泥渣土减量排放机制:制定竖向规划政策和逐年递减的单位面积外排弃土指标,尽量减少排弃土排放;搭建交换利用管理平台,统筹做好土石方平衡;规范深圳市港口码头管理,鼓励更多的余泥渣土通过合法途径运往周边需要回填的工程利用。
深圳市还将建立完善建筑废弃物减排和利用相关扶持政策制度,研究分类排放阶梯收费方案和对综合利用企业的补贴制度,进一步推广使用综合利用建材产品。 同时,加强余泥渣土资源化技术研究应用和设施建设。深圳市政府已组织市发改、规划国土、人居环境、住建、水务和城管等部门赴外地考察泥沙分离综合利用技术工艺,目前正结合深圳实际起草相关调研报告,如条件成熟将尽快引进推广,减轻受纳场填埋处理的压力。 此外,将大力推进新的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工作,争取新建一批综合利用厂,进一步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
余泥渣土填海工作将尽快启动
深圳全市余泥渣土受纳场剩余库容难撑一年,除去减量和综合利用的少部分,依然需要受纳场处理。 深圳市将对《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专项规划(2011-2020)》中,仍未建成的受纳场规划选址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复核,如存在安全风险须立即取消,如符合规范,将按照新标准继续推进。
深圳市土地面积极为有限,人口密集,规划选址困难极大。业内人士建议,通过填海工程项目解决我市余泥渣土出路问题。而填海工程项目审批非常严格,余泥渣土填海必须依托用海项目。 据悉,深圳市政府将积极协调国家海洋部门推进填海区受纳场的规划建设和手续办理等工作,以填海作为解决工程弃土出路的主要手段,并以工程管理标准进行招标和建设运营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万无一失。
编辑 欧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