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芳华 艺史流金——专家解读《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1-03-16 08:14

丹青写春秋,百年正风华。近期,央视正在播出纪录片《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遴选出100件美术作品,由多位党史和美术专家讲述这些美术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开国大典》《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转战陕北》等一批美术经典作品,其背后都有着感人肺腑的故事,为历史留下丰厚的视觉形象与精神印记,为人们领略家国之魂、信仰之美提供了鲜活的入口。如何看待美术经典的精神力量,如何开拓美术经典的创作与传播,日前,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给出独家解读。

党史与艺术巧融合

美术经典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文艺经典之美,具备史诗般鼓舞人心的力量。《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将党史与艺术巧妙融合,将百年精神具象化。节目第一期就呈现由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这幅作品聚焦十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登上嘉兴南湖一艘画舫的瞬间,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正是在此举办。创作者充分运用色彩的对比关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沉稳大气的风格,传递出共产党人坚定的内心和精神。

何红舟、黄发祥作品《启航——中共一大会议》

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沈尧伊的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程十发的国画《歌唱祖国的春天》……一幅幅极具感染力的作品所涉及的相关党史、人物、事件,以及它们背后的美学价值都值得回味。

广东省美协理论艺委会委员、关山月美术馆典藏研究中心主任陈俊宇认为,美术经典作品在特定时空下产生,经过时间的考验,研究一件美术经典作品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解读。“从党史的角度切入,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他举例经典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是关山月、傅抱石两位国画大师于1959年合作创作的巨幅设色山水画,现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从美术史的角度理解,这幅作品是新中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同时又呈现出当时美术界进行中国画变革和创新实践的丰硕成果。从党史的角度上看,这件作品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创作更多有温度的作品

建党百年之际,艺术界对新时代的红色美术创作充满希望。业内人士分析说,当下多媒体发展迅速,艺术表达方式多元,今天的艺术家们可以探索出更多样化的新的审美创造以及新的形式和内容来描绘新时代。

如何画好历史与时代的“大画”也成为艺术家和艺术界关注的话题。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庄程恒认为,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对同一个题材的理解、形式、表现与着眼点都有所不同,这也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新思路。

庄程恒举例两幅经典作品来阐述。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是家喻户晓的美术作品,其以民族化的油画语言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瞬间定格在画布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勇力的《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采用一字排开正面直立的人物群像构图,发挥了工笔人物画笔墨和色彩的优长,融合了西画的素描写实造型。面对同一个历史事件,这两件美术作品都呈现出在重大主题创作的框架之下带有艺术家个人风格的精彩表达。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画院专职画家苗瀚文作为一名年轻艺术家,从美术经典创作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他经过梳理发现,不少重大主题创作的作品,既有宏观的大场面,也有对人物微观层面的刻画,“这就要求艺术家们重视写生,真正深入生活,深入当地的百姓和历史当中,并查阅大量的史料、了解党史,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温度的作品。”

(原题《百年芳华 艺史流金 ——专家解读《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实习编辑 陈苑婷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林夕 李怡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