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校长 | 柯坚林:未来学校,我们是先行一步的探路人
深学·深读
2021-03-14 11:52

【对话缘起】

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连接着孩子与民族的未来。教育要聚焦于未来,面对人工智能和汹涌澎湃的未来,一所学校的“未来教育”实验应该走向何方?2017年,福强小学被中国教科院授予首批“全国未来教育实验学校”示范学校称号。耕耘数载,对于未来教育,该校校长柯坚林有着清醒而独到的思考。

在“对话”中抵达教育的美好

南方教育时报:传统的学校教育强调“教”,突出“传授知识”,您却常说,教育即对话,学校是对话的场所,把福强小学定位为“面向未来对话的场所”。教育与对话如何链接?

柯坚林: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学校就是教育意义上的对话场所:师生对话是课堂教学,文本对话是阅读行为,生生对话是同伴教育,内心对话是反思教育,学校与社区对话是社会教育,学校与家庭对话是家校合作。孩子正是在各种各样的对话中获得成长,认识世界。

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为这样的对话营造合适的空间,以丰富的课程和活动让各种对话变得有意义,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这是我这些年对教育的思考所得。

南方教育时报:除了师生、生生、亲子对话,您还提出校园环境也可以是对话的主体,可以进行无声的对话。如何让校园里的对话无处不在呢?

柯坚林:学校空间是有效对话的基础。现在福强小学正在进行校园改造,我们努力把“对话”元素融入建筑设计、建筑空间中。新改造后的校园面积达两万多平米,即将在今年9月投入使用。新建的教学综合楼,靠近福强路的三面墙被全透明的落地窗代替,三个宽敞明亮的大空间,将成为管乐、弦乐、民乐三大乐团的演练室以及多功能的图书馆,同时也成为福强小学与外界“对话”的窗口,让每一位走近福强的家长、市民,都可以看见学生,看见校园里的教育生态。

当然,学校空间的改变只是教育生态中一个小小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方面多触角多元化的努力去抵达教育的美好。

“种子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南方教育时报:您强调教育的“对话”属性,同时还强调“未来”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并不断付诸实践。学校如何通过课程实现这两者的功能呢?

柯坚林:我们学校的定位是“面向未来对话的场所”,用对话激活教育的内核能量。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站在这个高度上看,小学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为社会公民的奠基工程,意义不可谓不重大。所以,这几年我们都在做一件事,创新教育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形态。

“未来学校”的概念现在很热,但一线教育工作者不能空谈概念,要从办学理念、课程设计上发力,找到实践的载体和路径。基于培养目标,福强小学构建了四个版块的课程:运动、阅读、习惯、特长。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是孩子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所以形象地命名为“种子”。福强学子从进校之日起就播下四颗种子———运动种子、阅读种子、习惯种子、特长种子,学校为培育这四颗种子早日长成,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主题化、校本课程模块化的课程建设理念。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主题阅读;对英语进行分级阅读,自主开发影视英语APP体系;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构建乐木课程的常态化、项目化等等。

在课程实施中,校长要亲自抓,行政人员执行力和教师课程行动力缺一不可,大家齐心协力,不断改进完善,让“种子课程”体系成为福强小学打造“未来学校”的重要抓手,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做到教育人应尽的努力。

跨学科探索未来学习方式

南方教育时报:提到未来,现在有一个热词是“未来已来”,但信息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进步,又让我们难以想象未来是什么样子。针对教育,您认为未来学校和学习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作为教育人又该如何应对?

柯坚林:学校是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技术和理念的进步,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更注重体验式学习、深度学习和学科融合。福强小学计划开设一个未来学习中心,设置动手操作区、参与体验区和互动区,希望用实践和体验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帮助他们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当然,未来校园也意味着向外延伸,科技馆、博物馆、社区中心等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

当前,中小学的常规教学还是通过分科学习来实现的。它是一种螺旋式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学科的系统纵深学习,但容易产生知识割裂。未来学校一定要着眼于新型的学习方式,福强小学已经实施了行之有效的学科融通——STEM教育,它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领域,打破学科界限,将创新和实践融为一体,通过课程和孩子们动手实践的锻炼,提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学校,最不可或缺的是要找到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方式,并且能够落地实施。目前我们做的所有尝试与探索,都无法有定论,只能说是先行一步的探路人。

真挚的教育情怀比理念更重要

南方教育时报:“内卷”,特别是“教育内卷”,是当下最热的议题。其根源是家长因孩子的成绩及升学而焦虑,这种焦虑是否会影响到学校?当前,许多家长对“好学校”的重要评价标准就是成绩,作为校长,您是会坚持自己的标准还是顺应社会的需求?

柯坚林:教育的内卷现象确实存在,家长们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感到焦虑也很正常。如果把孩子的教育拉长时间轴看,真正的挑战不是眼下的成绩、小升初或中考,应该是更长远的未来。所以,我从来不会要求老师去追求成绩。福强小学优势科目的统考成绩在福田区名列前茅,但我们从来不多想“更上一层楼”,因为我们认为教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成绩也一样。

对孩子来说,有长处也有短处,在某个方面稍弱一点是正常现象。我们提倡全面发展,但并不是平均发展,要求孩子成为全才,这样的“拔苗助长”不可取。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需要给孩子时间,为他指明发展的方向,为他的认知发展提供路径,给孩子的人生和未来储存动力。

南方教育时报:校长是学校的领航人,教育要先行示范,对于每所学校来说,就是校长和老师要先行示范。您认为在先行示范的过程中,最应该坚持的是什么?

柯坚林:先行示范,教育理念要先行,课程载体和办学条件要跟上,评价要领先。立德树人,构建五育并举评价体系,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教育界的共识。但现实的情况是,有些学校过于追求成绩,五育并举有所偏颇。我觉得,一所学校就像是一个家庭,在条件比较艰苦时,优先解决温饱问题;当生活已经步入小康,就应该有温饱之外的其他追求。如果说薄弱学校应先在成绩上发力,那么当学校已经根深叶茂了,就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传承,更要敢于创新,但创新有可能出错。很多人强调稳妥,事事都想着不要出错,那创新也就步履维艰了。校长起先行示范作用,首先就要敢于走出舒适区,把对教育的满腔热爱化作行动。在这一点上,真挚的教育情怀可能比教育理念更重要。教育情怀能让你发自内心、无怨无悔地去做好一件事。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不在于有多好的教育理念,而是在于你的境界到了哪里,视野有多宽阔,情怀是不是足够真挚。有了这些,才能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无怨无悔,走得更远。

【人物简介】柯坚林,教育部小学优秀校长高研班学员、广东省骨干校长培养对象,广东省第四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深圳市名师、福田区首届十佳校长、福田区福强小学校长。

(原标题《对话校长 | 柯坚林:未来学校,我们是先行一步的探路人》) 

编辑 许舜钿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