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鲜红党旗 引领特区发展——写在建党97周年之际

读特记者 杨丽萍 任琦
2018-07-01 07:51
摘要

作为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始终牢记使命和重托,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确保党始终成为特区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努力创造“四个全面”新业绩中,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蓝天白云下,莲花山顶,小平同志塑像静静地矗立着,慈爱的“目光”一直关注着这座他亲自倡导建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经济特区,这块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土地。

97年沧桑巨变,40年改革新篇。

从1980年特区建立时的2.7亿元到2017年的2.24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深圳GDP以年均23%的增速,跻身全球城市30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深圳经济特区取得的发展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向全世界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高擎鲜红党旗,引领特区发展。

作为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始终牢记使命和重托,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确保党始终成为特区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努力创造“四个全面”新业绩中,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加强党建,确保党在特区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七一”前夕,深圳市、区两级党群服务中心同日揭牌启用,与深圳此前已经建成的1039个街道社区、产业园区、商圈市场、商务楼宇等领域党群服务中心,共同构成完整的三级党群服务中心联盟。

在这些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党员们一起参与党的活动,敞开大门为群众提供服务。依托这些大大小小的“红色家园”,党组织扎根在党员群众身边。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梳理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特区党的建设始终与特区发展进程紧密结合。从经济特区建立伊始,深圳市委就把管党治党、带好队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思路举措,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确保党始终成为特区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筑牢党员“政治灵魂”。从改革之初的“整党”活动,到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市党员“四个意识”明显增强。

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大力推进社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努力构建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居委会、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等各类组织有序参与的新型城市基层治理格局。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政治站位,压实“两个责任”;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建立市委巡察工作制度,实现党内监督常态化;坚持制度创新,扎牢 “笼子”,规范权力运行。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始终坚持把改进作风和服务发展紧密结合,始终坚持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治理各种作风问题,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持续好转。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纠正“四风”和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澎湃动力。

惩治腐败毫不手软。

没有党的纪律护航,就没有今天深圳的奇迹。多年来,深圳以最大决心惩治腐败,为特区改革发展扫清障碍。从经济领域到工程领域,从环境保护到医疗教育,改革进行到哪里,严肃执纪就延伸到哪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反对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用严明的纪律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

深圳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正凝聚起推动特区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奋勇向前,开创特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审批不见面、办事零跑腿。

6月28日,深圳发布第一批100个“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 ,商事登记、港澳通行证、网约车申请等100个政府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不见面审批”。

“坐在家里,打开电脑,点点鼠标,不用跑腿,政务审批全部搞定,这样的体验真好!”福田居民张鑫点赞道。

在建党97周年之际,深圳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迈出了新步伐。

改革是深圳的根和魂。回望历史, 1979年,蛇口一声“开山炮”吹响改革开放号角; 1987年,中国土拍“第一槌”在深圳敲响,并引发中国土地使用制度革命;1998年,深圳开创中国内地审批制度改革先例……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把改革进行到底,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聚焦要事难事攻坚突破,全力开拓特区发展新局面。

改革未有穷期,创新永无止境。

进入新时代,深圳积极承接中央和省改革试点任务,商事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工作成为全国样板。同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区放权、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国资国企、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组织等领域改革也走在了前列……

前海,特区中的特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近年来,前海抢抓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在制度创新、新城建设等方面实现巨变。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在粤港澳合作框架下推进深港、深澳更紧密合作,“深港通”正式开通,“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成为深港合作新平台,形成了以前海开发开放为重点的全面开放格局。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多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把创新摆在与改革、与开放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规划、政策、计划等层面,构建了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900多亿元,占GDP比重为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韩国、以色列水平。在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深圳的创新能力已处于世界前沿。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创新永无止境。深圳正不断增强创新引擎的马力,努力打造当之无愧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跟着党走,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万元户村”。步入村口,长达百米的村史长廊迎面而来,“水草寮棚”“海上飘零”“翻身解放”“春到渔村”等青铜浮雕,生动地记录着这个小渔村几十年来由贫到富,再到幸福起来的历史,而在每一个发展节点都会看到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

孩子有了托管的地方,老人享受到了义务理发服务,社区建起了公共晾晒场…… 居民“点菜”、政府出资,在最近3年多的时间里,深圳在全市600多个社区做了2万多件民生微实事,总投入超过33亿元,而在每一件“民生微实事”背后同样都会看到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 ,不变的是为民众谋幸福的初心。党的十八大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圳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勇当尖兵。

全面小康,发展是硬道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深圳不断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GDP以年均23%的增速,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万元GDP能耗、水耗、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下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和1/10,实现了发展与美丽共赢。

全面小康,民生为先。深圳逐步构建起多层次民生实事建设体系,近五年来全市财政九类重点民生领域投入超过8700亿元,年均增长25.6%;全市新增中小学学位27.9万个、幼儿园学位14.6万个,目前拥有13所高校、10所特色学院;卫生投入超800亿元,新增病床1.8万张,实现所有社区社康中心全覆盖;累计建成保障房14.6万套,惠及人才和低收入群体超过60万人……

全面小康,就是不让一个人掉队。深圳是全国的深圳,始终把帮助后发展地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从国内的新疆、西藏、贵州,到省内的湛江、河源、汕尾……深圳对口支援和帮扶的足迹遍及边疆、老区,近700名特区帮扶干部扎根全国各地脱贫攻坚一线。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已经变得触手可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深圳已然冲在了前列,继续诠释着经济特区的担当和作为。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圳将拿出特区新担当、勇担特区新使命、体现特区新作为、做出特区新贡献,努力在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走在最前列,把深圳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让鲜红的党旗在经济特区高高飘扬!

见习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杨丽萍 任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