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深喀“结对曲”!南岭村“五个一”工程精准援疆

读特记者 邸继勇 通讯员 任彦启 魏志伦 文/图
2018-06-26 19:39
摘要

南岭,地处南海之滨;帕哈太克里乡,遥居昆仑山下,两地人民因为脱贫攻坚战紧密融合在一起。


“我是帕哈太克里乡的应届高考生,见到深圳来的朋友真的高兴!虽然远隔万里,但南岭村对帕乡的对口支援,改善了我们乡的民生, 拉近了深喀两地人民的心!” 维族女孩穆耶赛儿用略带乡音的普通话接受了读特记者的采访。这是全国首个“村乡结对”援疆模式,在广东 深圳和新疆喀什间的生动实践。

首批援建项目捐资212万元

南岭,地处南海之滨;帕乡,遥居昆仑山下,两地人民的手因为脱贫攻坚战紧紧握在一起。

去年4月,深圳南岭村牵手喀什帕乡,签订“村乡结对”帮扶协议,这是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中成功签约“村村结对”协议的首例。 从过往援疆市与市的对接,到如今村与村的牵手,“一对多、村帮村”的创新模式,探索精细化帮扶的“深圳模式”,推动援疆工作进一步下 沉到基层末梢,深度连接起两地人民感情。

经过一年多的深度合作,南岭村和帕乡源源不断加强交往交流。喀什市委副书记张玉民说,双方确立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 期协作、共同发展;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双方特点和优势”的原则,目前首批援建项目捐资为212万元全数到位,合作涵盖基 层党组织建设帮扶、教育培训帮扶、就业帮扶、产业帮扶、基础建设帮扶、交流互访等六大领域。

一年多的时间,帕乡已经悄然落地“五个一”项目,包括:“一路”--“致富思源”爱国教育基地主路;“一场”--“思进”主题文化 活动广场;“一社”--“红色稻香”大米加工合作社;“一访”--“手拉手”暖心帮扶活动;“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

探索建立精准帮扶新机制

“结对帮扶项目既突出了南岭村的优势,也契合了帕乡的民生需求。”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的王志强说,南岭村和帕乡的结对,是落实 中央提出的援疆省市富裕村与受援地贫困落后村结对帮扶新思路的鲜活案例,是在乡镇之间、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的生动实践,对于探索建 立精准帮扶新机制、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读特记者在现场看到,南岭村捐资在帕乡尤喀克帕哈太克里村建设了一座集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广场,其中有面 积2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站,以及百姓大舞台、文化走廊、便民超市、公共浴室、公共厕所、篮球场、排球场、夜市娱乐区等设置。帕乡党 委书记王荣海说,思进广场是展示帕乡精神面貌的新窗口,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这里已成为百姓休闲娱乐、党建活动、便民服 务、社会综治等为一体的高标准村级活动场所。


南岭村党委书记张育彪说,双方将深入开展基层党建经验交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南岭村作为改革开放先富起来 的社区,将尽其所能帮助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从“输血”到“造血”,激发喀什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造血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南岭村向贫困地区和国防事业捐款达7000多万元。此次“村乡结对”创新模式把深圳改革开放的理念、社区发展的经 验带到喀什,两地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积极完成结对帮扶的任务。

【读特新闻+】

南岭村“五个一”工程

“一路”:思源路方便村民出行

喀什市红色纪念馆修建过程中,因资金短缺问题,连通主路的道路迟迟未建。为此,南岭村捐资82万元,在喀什市红色纪念馆前,修建一条总长298米,宽14米,总面积3584平方米的“思源”路。该道路的建成通车,将喀什市红色纪念馆与主路直接连通,不仅为进出喀什市红色纪念馆提供便利,更方便了村民出行。

饮水思源,“思源”二字,即意味着帕乡人民永念党恩、感恩祖国、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决心和使命,又表达了帕乡人民对龙岗南岭村结对帮扶的感激之情。同时,彰显了南岭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时代精神,践行了“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的时代精神。

“ 一场”:思进主题文化广场

深圳市南岭村走上富裕奔小康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得益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帮助贫困村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贯彻落实“倡导新风尚、树立新气象、建立新秩序”系列活动。

南岭村捐资在帕乡尤喀克帕哈太克里村建设一座集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广场,具体功能服务区包括:百姓大舞台、党群服务中心、文化走廊、便民超市、公共浴室、公共厕所、篮球场、排球场、群众建身区、夜市娱乐区等。

思进广场的建立,成为了展示帕乡精神面貌的新窗口,满足了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方便了群众生活。从昔日的清真寺到今天的广场,这里已成为百姓休闲娱乐、党建活动、便民服务、社会综治等为一体的高标准村级活动场所。

“一社”:大米加工合作社

帕乡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阔,同时距市区3公里,大米销售市场广阔。但帕乡出产大米品种单一、产能不足、脱壳工艺落后、效率低下,大米出售多以散户零售方式,没有自己品牌,产品附加值低,造成利润低下。

为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帕乡出产大米品种更换升级、脱壳技术提升、品牌打造,南岭村捐资30万元,在帕哈太克里乡三村建设一座占地面积约为3600平方米、日产量20吨大米的加工合作社。



大米加工合作社的建设,拟从根本上改变三村乃至帕乡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大米加工贩卖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增加产品价值收益,切实提高群众收入,为贫困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访”:到贫困村访贫问苦

重点组织南岭村干部群众到贫困村访贫问苦,鼓励社区干部群众与贫困户、贫困人口结对帮扶,广泛传递深圳的先进理念和实干精神,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同时,帕乡针对南岭村广大干部群众拟推出“水田”认领等体验经济项目。

“一批”: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

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借鉴南岭村经济发展的致富经验,通过参观学习、传帮带等方式,在帕乡培育一批创业能力强、示范作用明显,能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并通过致富带头人的引领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摸索创业培训和“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一批、一访的实施,一方面增加了南岭村与帕乡人民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进一步推进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另一方面有助于开阔帕乡广大群众的眼界,将先发地区的先进思维和经营模式带到帕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精神脱贫转变,实现扶贫工作的扶志与扶智。

【读特新闻+】

广东深圳南岭村: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

南岭村社区,面积4平方公里,原住村民1100人,辖区常住人口7万人;社区党委现有14个党支部、260名党员。 南岭村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由因为贫穷被戏称为“鸭屎围”的贫困村,转变为绿树成荫、商场林立、工厂云集的现代化城市社区。2017年,社区集体总收入3亿多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集体固定资产超过35亿元。


南岭村坚持和发扬“爱国爱家”传统,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始终热心支持国防、赈灾、扶贫等各项工作,多年来,先后捐资超过7000万元。南岭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抓好两个文明建设,从1983年至今,南岭村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社区”等600多项荣誉。

新疆喀什帕乡:红色稻香  塞外江南

帕哈太克里乡位于喀什市西南部,主要以农业为主。辖区9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5个,深度贫困村1个;总户数4207户,总人口17302人;耕地总面积1.991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泉眼密布、水鸟栖息,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有“红色稻乡”之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圣地,是城市的天然氧吧,是喀什人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帕乡的农民先后两次致信两代领导人--毛泽东和江泽民、并分别于1952年和1994年收到国家领导人的亲笔回信。这里也是南疆地区土地革命的试点区,是自治区青少年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邸继勇 通讯员 任彦启 魏志伦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