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旅游开发前,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境内的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经济落后、贫困面广、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虽然坐拥丰富的苗族文化遗产,但“富饶的贫困”是其典型特征。民族文化旅游能否开启脱贫致富之门?
6月20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社科文献出版社、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在京共同举办民族文化旅游研讨会,并发布了国内首部民族特色村寨(景区)发展报告——《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2008-2018)》。
报告指出,2008年至2018年是西江旅游扶贫的黄金十年。在旅游的带动下,整个社区都普遍受益。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西江苗寨村民人均年收入是2007年的13倍。十年来,西江苗寨村民旅游扶贫六大做法直接让村民普遍受益。同时,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利用,不仅促进了西江苗寨核心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还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017年的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有1400多户,6000多人,2008年旅游开发前,西江全村有1500多名村民外出打工,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仅1700元,旅游开发后,外出打工村民纷纷回流,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2017年,西江千户苗寨村民人均收入达22100元,是2007年的13倍。” 报告主编、贵州民族大学李天翼教授说,通过旅游开发,整个西江千户苗寨村寨面貌得到有机更新,传统生计方式得到升级转型,旅游品牌日益响亮,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乐居乐业乐游的和谐景区已经形成。“西江模式”是民族文化在旅游上合理利用与成功开发的高效组织方式。
报告认为,十年来,西江苗寨村民旅游扶贫六大做法直接让村民脱贫致富,包括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创新公司主导的高效市场化运作、建立门票收益分配的共享制度、注重培育社区脱贫致富的主体性、盘活资产性收益提高村民创富能力和实施“景区带村”增强旅游扶贫辐射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江苗寨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不断流失的堪忧。限于投入经费有限、村民文化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仍处于自然和自发的状态,文化保护的力度和强度远远不够。在2005年以前,西江苗寨没有一家民族博物馆、没有任何一个文化展示点。2007年前后,随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妇女发展项目”的实施和“中国民俗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露天分馆”的建立,西江苗寨民族文化传承开始走向良好轨道。
旅游开发后西江千户苗寨日益井喷的“客流”。
2008年以后,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西江苗族博物馆得以修建,西江苗寨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展示的场所。随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江苗寨先后有 20多户家庭博物馆挂牌。其中,以2017年西江也东苗寨村民李文芬“阿幼民族博物馆”的正式开馆为标志,掀起了西江旅游开发十年来民间家庭博物馆建立的巅峰。
为有效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和西江苗寨规模宏大的吊脚楼建筑群,旅游开发不久,在雷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西江景区制定了村寨吊脚楼的奖励保护条例,有效地保护了苗族传统建筑吊脚楼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十年来,在西江旅游公司主导下,西江苗寨景区各重要节点,先后建成了“银饰坊”、“刺绣坊”、“蜡染坊”、“古歌堂”、“鼓藏堂”等一系列民族文化展示点,极大地保护与彰显西江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西江村两委在“吃新节”、“苗年节”、“鼓藏节”等各种传统节庆举办的“苗歌大赛”、“千人齐唱苗族古歌”等活动,极大地唤醒了西江社区居民的文化记忆与本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热情。
“大银翅”银饰盛装。
2016年11月,民间智库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在西江苗寨正式建立,在西江苗寨开展了“学苗文唱苗歌”、开设了讲解西江苗寨文化的“西江讲堂”,拉开了本地民间机构参与苗族文化传承与挖掘的序幕。2016年底,随着不断觉醒的“文化自觉”,西江村民开始自己编写基于本土视角的《西江千户苗寨志》。
“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利用,不仅促进了西江苗寨核心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还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李天翼说,通过苗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西江苗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坚持以“现实”为尺度,连续挖掘出了“高山流水”、“五壶四海”、“十二道拦门酒”等苗族酒礼酒仪;通过场景置换、文化再造等手段,推出了“鼓藏肉”、“苗王鱼”等苗族传统美食;通过艺术上的升华与提炼,将民族叙事、历史叙事和文化叙事与舞台化的结合,打造出了“美丽西江”晚会;扎根于西江苗寨经营的商户,也积极将苗族文化符号运用于店名、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中,让丰富厚重的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活力十足的现代魅力。
深受游客欢迎的“十二道拦门酒”。
西江旅游公司还直接吸纳300多名对于熟悉、掌握苗族歌舞、芦笙演奏的村民到公司参与“美丽元素”的构建。通过古歌演唱、迎宾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的参与,不仅直接让村民受益,还带动了苗族文化的传承与活化。
“高山流水”酒礼。
报告称,从2008年起,为合理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西江苗寨先后打造了村寨夜景工程、设置近20多个静态、动态、互动的文化体验点,让游客参与其中,不仅强化了旅游体验,延长了游客逗留时间,还提升了村民的旅游收入。同时西江苗寨以创新式传承,发展、挖掘出游客喜闻乐见的“高山流水”、“五壶四海”等苗族传统酒礼酒仪,将苗族刺绣、银饰锻造、蜡染制作等苗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审美样式,开发出游客易于接受的文化旅游产品。西江旅游公司还直接吸纳300多名对于熟悉、掌握苗族歌舞、芦笙演奏的村民到公司参与“美丽元素”的构建。通过古歌演唱、迎宾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的参与,不仅直接让村民受益,还带动了苗族文化的传承与活化。
见习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