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 : 一年拍几部电影?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聪明头脑

读特记者 刘莎莎 文/图
2018-06-17 20:25
摘要

在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见面会结束之后,姜文再次接受包括《深圳特区报》全媒体记者在内的全国媒体采访,

17日中午,在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见面会结束之后,姜文再次接受包括《深圳特区报》全媒体记者在内的全国媒体采访,关于自己的作品和对中国电影的看法透露了更多想法。

记者:上影节金爵奖的最佳影片,您觉得它的特质应该是怎样的?

姜文:我不知道啊(苦笑)。因为选片不是我们选的,但这也是符合惯例的,评片子的人不选片子,而选片不评片。当然,我希望上海的电影节,尤其是 A 类的,能选到最好的片子,当然我们在最好的片子里再选出来得奖的,对上海对中国的电影节话语权是更为有利的。现在我还不知道选的是什么片子。

记者:现在的电影技术很发达,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电影技术和电影的关系呢?

姜文:技术当然重要啦,但是技术还是艺术服务的吧,当然有些技术已经成为内容本身了。我是觉得还是那句老话,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是最重要的。比如我们这次拍戏(《邪不压正》)就用了很多原来没有的技术,但有些技术还不够成熟,还会耽误很多时间。我的理解是技术让人更方便的实现,想实现的东西。现在的电影技术还没那么方便。

记者:来到上海会怀念以前技术很粗糙时候的片子吗?

姜文:我没那么怀念过去,我对未来太好奇了。我觉得未来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索的东西,来不及去怀念。不是不记得,我记得。我骨子里反对 " 今不如昔 " 的认识。我认为现在比过来好,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记者:这是不是可以等同于理解为您今天的作品也比昨天拍得的好?

姜文:可以这么理解,我也在长大。比如我现在没有兴趣拍《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我 50 多岁的人装成 20 多岁的人,我不好意思。或者我就没那感觉,我得拍我现在能拍的东西。

(不停咳嗽,向记者说对不起:" 这空调有点变冷,我是在一个在没有空调的环境长大的人,现在仍然没有空调 "。)

比如我看黑泽明的电影,年轻时候是这么拍的,能看见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这个有价值。如果你要看了一些老头装小孩拍电影,这有什么意思呀?你要忠实自己,忠实生活,不要老去伪造自己的感受。

记者:您的新作《邪不压正》被称为您的民国三部曲最后篇章。接下来还会关注什么时代?

姜文:你别信那些宣传说的,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拍民国三部曲,这其实有点像非要量一个人的三围,拿人家三围说事,但这其实不能说明问题。我接下来可能还拍民国,也可能就不拍了,没有非要三部曲的意思。我对什么都感兴趣,只是要到一定程度有权力有能力来通过电影来表达它,如果我认为还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就放弃对这个的表达。当然,很多人比我有勇气,他们天天都在拍,一年一个,两年一个,甚至一年两个,我很佩服他们,我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聪明的头脑。(笑)

记者:谢飞导演很遗憾您在《太阳照常升起》之前有 7 年没有拍片,这个不仅是您的损失也是中国电影的损失。那个年龄段是很多大导演旺盛的黄金期。您自己怎么看?

姜文:那也不是我不让我拍,有点具体原因。我也不觉得哪个时期是最好的,当然谢飞导演这么看重我,我很感谢他。我其实也忘了那 7 年我在干什么,哦 ~ 我在演些电影,也行吧。后来拍了《太阳照常升起》我觉得也很好啊,没有那 7 年的等待我怎么能拍出那么好的电影呢。

记者:刚才张震评委说参加电影节是想接触一些新的东西,您会担心自己的电影语言变旧吗?

姜文:我就担心我变得太新,其实新没什么价值,好才有价值。我不觉得电影存在一个特殊的语言,我一直觉得这是伪命题,就一工具嘛,拍东西,还得看你内容怎么样,你对人生对人世间的态度怎么样。

记者:中国电影走出去还需要做些什么?

姜文:这走出去吧要分怎么走。有的是通过电影途径走出去的,有的是通过别的途径走出去的。有的不是真的走出去了,就还只是在国外的华人区。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走到了世界各地,也就自然把中国电影带出去了。但是否带到了更高的阶段,这是另外一回事。从量到质的发展,我认为在过程中,量已经够了,不等于质更高了。

见习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记者 刘莎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