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深圳交上靓丽答卷 发展动力加快转换
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
2021-03-08 08:17

随着年度答卷出炉,深圳“十三五”经济工作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产业优化升级显著、发展动力加快转换成为深圳‘十三五’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深圳市统计局局长郭驰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深圳经济总量已跃居内地城市第三。在“十三五”期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84万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77万亿元,年均增长7.1%,这个速度高于全国和省同期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

郭驰详细算了笔“账”:2016年深圳地方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比2010年翻了一番,也就是说我们从2010年如果往后算是用了6年的时间实现翻一番,是内地第三个GDP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也是首次跃居内地城市第三,从2016年之后就一直保持到现在;如果从2020年往前看,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万亿元相比2012年也翻了一番,这样从后往前看,我们是用了8年时间实现翻一番。从以上几个数据能够看出来,深圳在“十三五”期间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产业优化升级显著,高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底,深圳经济历经艰难实现大V反转,年终经济数据翻红。2020年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2.5%,高出全省16.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69.3%提升到2020年的76.1%。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按照同口径,2018年-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0%。通过这几组数据说明我们的产业优化升级很显著,高端产业发展确实是很良好。”郭驰说。

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创新示范引领特征越来越明显。深圳研发经费投入从2015年到2019年年均增长16.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球领先水平。2020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是2015年的1.5倍,居世界前列,这说明深圳的发展创新引领的特征特别明显。

“经过多年发展,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的高速发展,深圳在产业、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形成了强大的发展优势,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统计部门,我们将继续做好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工作,为今后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提供坚实的统计保障。”郭驰表示。

创业

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商事主体数量再创新高,商事主体数、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9万家,累计吸收合同外资超300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增量和总量均连续多年在广东省各地市中排名第一。

惠企

加大涉企“补贴降费”力度,提升市场主体生产经营韧性。瞄准企业堵点痛点,实行精准惠企政策,全面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实施精准化帮扶企业举措。及时出台实施“深圳惠企16条”“稳增长66条”“六稳六保54条”等措施,系列惠企举措已为企业减负超600亿元。持续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预计全年减免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会保险费212.4亿元。

改革

推出“i深圳”政务服务平台。上线服务事项超过7000项,在“秒批”事项260项、“秒报”事项226项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秒报秒批一体化”事项50项,减少审批中的人工干预,实现“即报即批、即批即得”。

打造商事综合信用信息系统。深入推进信用监管,归集全市74家单位、502万家商事主体的5.3亿条信用信息,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试点。全市39个执法部门、2000多项监管执法事项全部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

民生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持续将财政支出六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九大类民生支出从近1500亿元增加到3000多亿元。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础教育学位数量增长超30%,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超50%,职业教育水平全国领先,高等教育处于历史最快发展期,高校数量增至15所。

健康深圳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5家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获批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阜外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医院,三甲医院总量接近翻番。落实“房住不炒”“一城一策”要求,构建了新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4万套,是“十二五”时期2.4倍。

开放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显著增强,深港澳合作更加紧密,前海发展生机勃勃,广深港高铁等重大项目建成使用,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3万亿元大关,出口总额实现全国“二十八连冠”,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产业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0272.72亿元,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37.1%,占比水平全国领先。“十三五”以来,深圳紧紧围绕“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扎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标杆城市。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85万家,是“十二五”末期的3倍,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二位,产值超百亿元和超千亿元的优势龙头企业分别达44家和7家,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37.1%,占比水平全国领先。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国城市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均超过70%。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均超过70%。

经济

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趋好,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77万亿元,跃居内地城市第三、亚洲城市前五,“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7.1%,高于全国和省同期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地均、人均GDP居内地城市前列,万元GDP建设用地从2015年的5.6平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3.6平方米,单位GDP能耗、水耗居全国大中城市最低水平。

创新

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落地深圳,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4.94%,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30%。

交通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建成面向亚太、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2020年我市机场年旅客吞吐量379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0万吨,均居全国第三位,国际客运通航城市达60个。巩固集装箱运输枢纽港优势地位,深圳港航线覆盖世界十二大航区、100多个国家,年吞吐量2655万标准箱,居全球第四位。对外铁路形成“双十字”骨架结构,实现由铁路末端城市向枢纽城市转变,旅客发送量达到4659万人次。

交通网络对外辐射引领作用日渐凸显。加快构建“十横十三纵”路网体系,新建成道路里程254公里,全市高快速路总里程突破600公里,南坪快速三期、坂银通道、深华快速、东部过境莲塘口岸至梧桐隧道段等3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梅观高速快速化改造、皇岗路快速化改造等47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春风隧道是我国在建开挖直径最大盾构隧道,妈湾跨海通道是我国在建最大直径海底盾构隧道,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海底隧道首创水下互通立交。

生态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治水,五大河流水质全面达标,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成“千园之城”,碧水蓝天绿地成为城市靓丽名片。

节能减排成绩斐然。通过实施“以高代低、以大代小、以新代旧”等减量替代方式,有力控制能源消费新增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单位GDP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广东省平均水平的1/2。国六标准车用燃油全面推广,公交车、出租车实现全部电动化,船舶岸电使用率居全国首位。

治水

雨污分流建设大幅提速。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6275公里污水管网,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污水管网建设任务。正本清源工程顺利推进,至2020年10月底完成14385个小区、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全市住宅小区改造。

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扩容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10月底,水质净化厂新扩建8座,提标改造拓能30座,全市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765.3万吨/日(含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新建成污泥处置设施共18座,规模达到5635吨/日,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

河流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底,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159个黑臭水体全面消除,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五大干流考核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标准,探索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超常规治水新路。

基建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重点区域建设全面提速。入选交通强国首批建设试点,地铁运营总里程超过400公里,莲塘口岸建成启用。智慧城市建设考核排名全国第一,成为全球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

资料整理:邹媛 制图:邢睿 余晓泽 冯大美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李林夕 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