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在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期间,由北京电影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在青岛召开。蓝皮书指出,中国电影票房急剧增长,自2012年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并将在五年内超过北美成为第一大市场。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壮大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中国和美国的竞合关系愈加显现。
中国电影市场规模正在逼近北美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影院建设的提速、影院银幕的增多,电影得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型观众的接纳与欢迎,尤其是拥有高消费力的年轻观众。自2006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急剧增长,自2012年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2017年票房收入已达到86亿美元,仅次于北美的111亿美元。
2012~2017年中美两国票房对比。
从2017年单日票房表现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全年有122天超过北美票房,而在2016年只有62天。从档期来看,中国电影市场高票房日期主要集中在春节档、情人节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和元旦档,通过《西游伏妖篇》、《极限特工:终极回归》、《生化危机:终章》、《速度与激情8》、《战狼2》、《星际特工:千星之城》、《羞羞的铁拳》、《前任3:再见前任》等影片的助力,实现了在2017年的“多点开花”。
虽然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增速放缓,但仍在保持增长,正在向百亿美元票房规模挺进。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17~2021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中国的票房收入将以11.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在2021年达到107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广告收入也随之迅速攀升,预计将从2016年的5.87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9.39亿美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影院正在不断涌现,特别是IMAX银幕数量的不断增长,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愿意为优质的观影体验溢价支付。
同时,近年来,在中国日趋开放电影市场的背景下,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上映数量持续增多,放映场次、观影人次和票房收入均呈现增长势头。2017年,在中国上映的美国电影(含合拍片在内)共计129部,其中新片59部,合计票房约为227.16亿元人民币(含网络服务费14.24亿元),其中新片票房约224.27亿元人民币(含网络服务费14.09亿元),约占全年票房的40.63%,可见好莱坞的威力。
在2017年中国票房前10名影片中,有4部为美国电影,即《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和《金刚:骷髅岛》。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票房的15部影片中有8部美国电影,除以上4部外,还有《寻梦环游记》、《极限特工:终极回归》、《生化危机:终章》和《神偷奶爸3》。
通过分析美国电影在中美两国的票房差异,可反映出中国和北美观众在观影口味方面的不同。以2012~2017年为例,中国和北美票房差异最大的5部美国电影分别是《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复仇者联盟》、《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侏罗纪世界》,而逆差最大的5部影片则是《魔兽》、《生化危机:终章》、《极限特工:终极回归》、《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泰坦尼克号3D》。可见,北美观众更为喜欢科幻题材、超级英雄题材和动画片,对星球大战、漫威漫画等IP格外推崇;而中国观众相对偏好动作片、爱情片、喜剧片,对变形金刚、游戏IP和视觉特效大片青睐有加。
2012~2017年代表性美国电影的中美票房对比。
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凭借市场规模优势崛起
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并将在五年内超过北美成为第一大市场。随着中国和北美市场规模的改变和文化折扣发挥的作用,中国将在未来的全球电影产业格局中拥有更大的发展优势。
随着市场的开放,内地本土电影导演也在成长,从2017年10亿元人民币以上票房的十大华语电影来看,《战狼2》、《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芳华》、《乘风破浪》都是内地导演的作品,只有《西游伏妖篇》系由徐克导演。从《明月几时有》(许鞍华)、《杀破狼·贪狼》(叶伟信)、《追捕》(吴宇森)、《荡寇风云》(陈嘉上)、《奇门遁甲》(袁和平)、《拆弹专家》(邱礼涛)、《追龙》(王晶)等由香港导演主导的与内地合拍片或港产片的票房表现来看,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的鼎盛时期正在随着内地电影的强大而渐行渐远。香港电影业正在随着香港市场的萎缩和失利而没落,内地电影产业凭借其市场规模优势业已崛起。
从2002年《电影管理条例》的修订到2017年《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中国电影产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方兴未艾,各类电影年产量从151部提升到970部,国产片票房占到票房总额的53.84%,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片占51部,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到42.53亿元人民币。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壮大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中国和美国的竞合关系愈加显现。好莱坞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进口片增加会刺激观众的电影消费,但国产电影制片企业将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同时,近年来,中美电影合作日益增多,越来越多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乃至相互融合。中国电影集团与美国电影协会签署了《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中国资本正在流入美国公司,万达集团继2012年收购美国AMC院线之后,在2016年又并购了传奇娱乐;博纳影业集团在2015年宣布为20世纪福克斯6部大成本电影投资2.35亿美元。中国与好莱坞之间的合拍电影数量不断增长,这将会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时也将帮助中国提升电影质量,提升中国电影在国外市场的全球吸引力。电影的全球化程度日益密切,势必要求制片商必须考虑在影片内容、角色人物和文化价值观中实现全球化与本地文化之间的平衡,如此方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从电影产业规模指数看,中国是世界电影产业增长的引擎
蓝皮书通过电影产业评价理论和电影产业价值模型的构建,按照产业指数分析范式,建立世界电影产业指数指标体系。对2011~2016年世界电影产业指数进行分析发现,总体而言,美国稳居世界第一,中国跃居世界第四,已赶上英国。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电影产业环境指数表现明显优于中国。产业规模上,中国增长最快,到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规模指数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从电影产业效益指数的世界排名看,中国尚有很大上升空间。
从电影产业环境指数看,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较强,俄罗斯、印度较弱。其中,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电影产业一度衰落,近年来,俄罗斯高度重视电影产业,甚至于2008年12月成立由普京亲自挂帅的国产电影发展委员会,以促进有关各方的有效合作,但是,总体上看,政策效果没有完全显现。
从电影产业规模指数看,中国可谓世界电影产业增长的引擎。尽管目前仍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赶超美国指日可待。
从电影产业效益指数看,韩国、日本最为强势,中国基本上垫底。因此,今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尤其要注意提升电影质量,避免单纯的数量扩张。
从本土电影竞争力指数看,尽管中国的世界排名可观,但是国际票房占有率和国际电影获奖等情况并不佳,亟待借助“一带一路”等走出去,并通过提升电影质量扩大世界影响力。
见习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