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数据摆在深圳对口帮扶指挥部社会民生组组长黄东明面前,令他喜上眉梢:今年高考成绩,河源一本上线1790人,比去年增加662人,同比增加58.68%,深圳教育对口帮扶成效初显。
和平县福和大道,和平县到处可见福田元素。
2013年,深圳新一轮全面对口帮扶河源工作启动。深圳将对口帮扶河源作为“分内事”和“家里事”摆上更重要位置,深度对接深圳东进战略和河源南融行动,开始了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扶贫”到“合作共赢”的转变,全力打造振兴粤东西北对口帮扶的“深圳样本”和“深圳质量”。
作为对口帮扶干部,黄东明任职深圳与河源两市教育局。对他而言,深圳、河源都是家,河源的事就是深圳的“家事”,早已分不清里外。在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中,无论是深圳市领导,还是驻扎河源的帮扶干部,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分内事”的承诺。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1月至今年7月,深圳先后共有395名干部在河源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投入各类帮扶资金48.9亿元(其中对口帮扶财政资金39.71亿元、扶贫“双到”资金8.48亿元、重点扶贫县财政资金0.7亿元),已帮助河源100条贫困村1.1万贫困户、4.5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主导和协助河源引进项目271个、计划总投资792.34亿元,已完成投资277.6亿元,项目数量、总投资及已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加速了河源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努力打造全省对口帮扶样板
扩建中的和平县福和工业园
同饮东江水,深河一家亲。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与河源因对口帮扶结缘已近20个年头。2013年,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工作启动,两地再续前缘。新一轮全面对口帮扶河源,深圳以全面共建产业园区为核心,全力助推河源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努力将河源打造成“全国先富带后富的样板”和“深河共建全面小康示范区”。
变化,体现在共建园区格局的提升。两市共同出资20亿元组建园区投资开发公司,采取“1+N”(一园多点)的方式开展园区合作共建。整个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园纳入两市合作共建范围。两市确定了深河产业城2016年度28个园区共建项目,由深圳以全资、部分出资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主导和参与共建,投资总额205亿元。中兴通讯(河源)基地、巴伐利亚庄园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今年4月9日又有23个项目集中动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变化,体现在全面帮扶力度的加大。今年,深圳市财政又向河源追加5亿元产业帮扶资金和1亿元社会民生帮扶资金,4个行政区和2个新区还一次性安排5年对口帮扶资金10亿元,并加快设立规模20亿元的深河产业投资基金,加大产业、民生、科技等帮扶力度,努力打造全省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的样板。
变化和数字的背后,彰显了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决心,凝聚着每一位扶贫干部的艰辛。“全力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的政治责任,也是深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强调,要真正把河源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市长许勤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实现对口帮扶工作更加精准、更高效率、更有质量。
“如今,对口帮扶的思路和格局都在提升,帮扶河源真正是深圳的‘家事’。”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总指挥钟荫腾感慨说,如果说初期,对口帮扶还停留在比较单一单向的思路,如今是走出了一条“互补双赢”的道路。特别是深圳东进战略,为河源打开了富有想象力的发展空间,这既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和深莞惠经济圈(3+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势,更加速了河源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衷心感谢深圳一直以来倾情倾力的帮扶!”河源市委书记张文表示,长期以来,深圳投入真心、真情、真金帮扶河源,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项目企业和真金白银,更带来了国际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先进的理念和高效的作风,有力地促进了河源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一对一帮扶 手把手带动
和平县福和中学
河源市第一中学七(8)班的吴可欣,上学期上课时,突然发现数学课变得“很好玩”。上学期,她学的主要是全等三角形、平行线,“给我们上课的是来自深圳的马曼丽老师,她能把复杂的题目,讲解得清楚明白,还蛮有趣。”吴可欣告诉记者,每次马老师上课时,好多老师过来听课。马老师前几天离开河源时,大家都舍不舍得,好多女生都哭了。
吴可欣讲的,是深圳民生帮扶一个生动的小场景。2013年11月至今,深圳共有62名优秀老师分别在河源28所中学挂职,分任教学及德育副校长、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老师,手把手地上示范课。
“通过集中上示范课的形式,以点带面,推动带动河源5所中学乃至全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黄东明告诉记者,2015和2016年,深圳各安排1亿元用于民生帮扶。深河两市共有59对学校、11对市属医院开展了“一对一”帮扶,常态性地安排深圳优秀教师到河源上课,安排河源的教师、医生等到深圳挂职。实践证明,这种“浸入式”的帮扶成效颇丰。今年,河源高考成绩有较大提升,并且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
在深圳帮扶河源的十大民生项目中,学校、医院建设占多数,包括深河中学、河源市人民医院二期工程等。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补齐河源发展的“短板”,对于河源脱贫奔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美丽的东江边,深圳投入1亿元兴建一所高水平的中学——深河中学,现在还是一片工地,预计明年秋季将建成开学,招生规模达60个班、在校生3000人。“该项目将打造成深河教育对口帮扶的示范学校,为河源提供优质的示范性初中。”河源市教育局副局长张东辉说,届时,河源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深圳名师的教育。
三年来,除了全面推动两市学校、医院“一对一”结对帮扶,仅医疗帮扶便为河源培训了1万多人次。除了开展深圳名师送培训、支教等活动外,深圳爱心企业家捐资助教、万人公益游河源、爱心企业“情暖河源”捐赠等一系列活动也不间断开展,这种全方位对口帮扶助推了河源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于深圳社会各界而言,这不仅仅是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而在于切切实实把对口帮扶当成了‘份内事’和‘家内事’。”敏锐的媒体如是评价。
驻点干部:精准扶贫啃“硬骨头”
新一轮精准扶贫,河源共有255个相对贫困村及其14418个贫困户纳入对口帮扶。其中,深圳市对口帮扶214个村,是精准扶贫的主力军。
目前,深圳向河源派出驻点扶贫干部233名。张文日前在与他们座谈时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前两轮扶贫开发,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群众要脱贫,帮扶干部就得脱层皮。希望驻村干部发扬孺子牛的精神,做好帮扶工作。”
今年5月23日,福田区南园街道组宣科科长、福田对口帮扶小组组长何东辉进驻和平。到6月26日,他和同事跑完了共2254贫困户的上户核查,此外还额外核查了717户,确保不漏一户。谈及这一个多月的感受,他用“起早贪黑”四个字来形容。
7月14日,福田区驻和平县工作组组长叶汉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来了整整50天。”记者问他为何记得这么清楚?他说,因为时间太紧迫,必须赶进度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力争和平县在全省率先脱贫。
福田区选派了26名优秀干部长期驻村,初期的任务主要是核定扶贫对象,摸底调查,制定扶贫方案。为了确保“精准”,扶贫对象名单由村民大会无记名投票选出,经过三轮公示,好吃懒做、赌博,或者想走后门鱼目混珠的,都进不了名单,仅核定工作便十分繁琐。
河源市长彭建文表示,“深圳派出帮扶河源的干部,真正做到了‘扎根’帮扶,这让我们十分感动。” 已圆满完成“双到”驻村帮扶工作的80后翁恩华,2013年至2015年在连平县忠信镇的大陂村驻点, “驻村扶贫,我们付出了真情,换来了成长,收获了金钱换不来的宝贵经历。” 三年间,他从一个刚开始“被一只蚊子搅得整晚睡不好觉”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种植火蒜的能手,成为村民们念念不忘的好“亲戚”。
像翁恩华这样的派驻干部还有很多,近年来,深圳的派驻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各村各户实际,精准扶贫,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龙华新区龙华办事处帮扶河源市龙川县回龙镇4个贫困村,结合当地群众意愿,成立了6个农民合作社,主营华农31号高产水稻、油茶以及天然毛木耳等。 在深圳南山区学府路也有一家优质农产品直销点,生意特别红火,这是南头街道精准扶贫河源市连平县大埠村的尝试……这些,只是帮扶干部精准帮扶,为群众办实事的精彩个案。
穷山荒山,可以变金山银山;山货土货,都是抢手货;从市级重点民生工程,到基层民生微实事,深圳各级对口帮扶指挥部、驻村工作组,坚持立体帮扶、民生为重、全面推进,不断提升河源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指数。
正如记者在和平县采访看到,这里的“福田元素”随处可见:福和大道、福和医院、福和中学、福和工业园……自1998年起,福田区开始了对和平县的帮扶工作,当地人爱用“18年的两地情缘”来形容。如今,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派驻干部与当地群众、深河两地之间的这份情缘仍在绵绵延伸……
编辑 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