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关注空巢青年成政协提案,网络自嘲背后的真问题有待解决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2021-03-03 21:42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专家胡卫拟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推动“空巢青年”群体向“筑巢青年”群体转变的提案》,建议政府部门关注与父母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居住的成年“空巢青年”群体,支持和引导他们筑巢、成家。

曾几何时,关注空巢青年,还是一句化用自“关注空巢老人”“关注留守儿童”的网络自嘲。按常理来说,所谓空巢青年,正值年富力强大好时光,尤其是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的青年人,既有一定经济能力,也有较好的未来预期,和需要得到额外帮助的困难群众并不搭界。可是,关注空巢青年的呼声,并不是青年网民的“无病呻吟”,这一自嘲能引发许多空巢青年共鸣,证明空巢青年们确实面临着一些亟待关注和解决的共性问题。

前不久,一篇北漂女孩除夕之夜被困浴室三十小时的新闻报道,就折射出空巢青年生活中的许多无奈。被困期间,这位女孩甚至想到自己可能会因断粮死亡,直到因上班旷工才被发现,虽说这样的想法有些过于悲观,可如此心境让人读来难免心生恻隐。被困浴室三十小时可能是极端个案,但新闻中暴露出青年独居生活的安全隐患与生活困境,值得社会关注和讨论。根据调查,2018年我国大约有超过7700万独居的空巢青年,预计2021年空巢青年规模会上升到9200万人,而空巢青年中有五分之一分布在北上广深这四座一线城市,缺乏感情寄托和居住条件差,是调查中空巢青年普遍面对的两大困境。

这几年,空巢青年群体身心问题比例有所增加,空巢生活方式带来的疏离感,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婚率和生育率。政协委员胡卫这份提案将这一社会问题带上全国两会,可谓正当其时。国家在尊重个体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多多关心空巢青年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状态,既能从源头上有效消除不少社会隐患,也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应有之义。

空巢青年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现代都市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现代经济专业化极高的分工要求,让城市中的公共生活显得愈发珍贵,为前途打拼的青年人,更是无暇享受略显奢侈的社交活动。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交需求也越发高质和多元,个性意识、自我意识的强化,让不少青年发觉一个人“也挺好”。因此,解决空巢青年生活问题基本原则就是要尊重个体选择,做到柔性施策、精准施策。真正让空巢青年满意,最佳模式莫过于发挥社会共治力量。

现在,一些城市里出现了“青年空间”等基于志趣的民间社团,这些半公益或公益组织已经意识到空巢青年需要“自救”,政府部门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助力并规范这些社团的发展。同时,也要让社区成为空巢青年的亲人,让一个个“空巢”串联起来,变成互相守望的“蜂窝”。特别要在社区层面,加强独居青年居住环境提升,消除独居安全隐患,兜住空巢青年基本民生这个底。还可以引入一些创新性社会治理方案,比如探索“青银共居”的模式,鼓励城市独居老人以较优惠价格甚至免租金出租部分房间给青年租客,要求租客在享受住房优惠时提供一定关照老人、陪伴老人的服务,一举多得解决两个“空巢”问题。

总之,解决空巢青年之难,对各地政府治理能力也是一个考验。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哪个城市能率先给空巢青年筑好巢,能够让空巢青年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个城市也必能在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

编辑 许舜钿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党毅浩 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