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政协委员说 | 福田保税区缘何登上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排名榜首?
深圳商报记者 马小晗
2021-03-01 08:00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20年度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通报》,在全国参评的430个工业主导型国家级开发区中,福田保税区名列第一。

目前已纳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福田保税区为何能在这份“含金量”超高的国家级评比中摘得榜首?2月28日,记者特邀采访两位福田区政协委员,请他们畅谈看法。


政策与区位优势的双重叠加

福田区政协委员、深圳市广衡房地产土地资产评估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琳认为,福田保税区之所以名列前茅源于政策和区位的叠加优势。一直以来,福田保税区充分发挥了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窗口的示范作用,被列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后,该片区“跨境、跨制度、跨关税区”的独有优势更加鲜明,同时还拥其他园区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地处深圳中心又毗邻香港,园区内建有专用的一号通道直通香港、专用的二号通道直通广深高速,又在大湾区的核心位置,拥有广阔的辐射面。

福田区政协委员、高级建筑师张文华表示,福田保税区能获此殊荣得益于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走在最前列。作为全国最早的保税区之一,到今年正好30周年。它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见证了深圳科技创新力量的发展。被纳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后与港深创新协同发展,加快完善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深圳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提供强力支撑。

多措并举 提升土地集约利用

杨琳指出,在寸土寸金的福田区,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提升经济密度的创举,通过全新的产业载体模式盘活存量土地,溢出更多产业发展空间。包括“工业上楼”,把重量较轻、震动小的生产设备迁移至高层,实现立体式开发;探索地下空间,鼓励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统筹和一体化开发;完善规划、提高容积率,向天空“借”空间;更新整备,为发展腾出宝贵空间。多措并举,提升“经济密度”。

张文华讲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方向清晰。打造成国家自主创新平台,区内产业将以微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为重点发展方向。积极创新与国际接轨的科研、法律、税收等管理制度,强化空间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和平台集聚,构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力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图)

(来源:读创)

编辑 麦苗茵 审核 刘春雨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 马小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