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港观潮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 亮出香港成绩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2-28 20:10

牛年伊始,万象更新。虽然在这个春天,全球仍饱受新冠疫情困扰,但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让世界看到了后疫情时代复苏的希望。粤港澳大湾区更是一片春意盎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也给香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两周年,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港人在大湾区获得了怎样的利好政策?本期维港观潮为您梳理。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无论在人口、经济规模和资源方面均具雄厚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2019年2月,中央政府正式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当中,明确了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和目标。两年过去,香港持续发挥重要的功能及平台角色,不断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并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加强培育新兴产业等,为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香港也成为了直接的受益者。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领导小组会议,韩正会见林郑月娥

发挥无可替代优势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香港的经济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香港充分发挥无可替代的优势,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既是国际连通内地的门户,也是内地与全球接轨的桥梁。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体系监管制度稳健。《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平台,并大力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

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有序推进金融互联互通

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面对疫情和内外复杂的形势,金融体系依然保持稳定,银行体系保持稳健,存款总额稳步上升。香港交易所在2020年的集资额达到3975亿港元,全球排名第二,而在过去12年中,有7年名列全球榜首。

此外,香港特区还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除了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外,香港于今年2月5日与内地及澳门签署了《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谅解备忘录》。各方同意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进行监管并相互配合,对落实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加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监管合作、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扶持金融科技产业  提高市场对接水平

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金融科技的领跑者。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亦不断运用自身优势,致力扶持金融科技行业,进一步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水平,为大湾区建设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香港特区政府去年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的资助金额达3.74亿美元,较前年增长近一倍。其中,为中小企业提供的“BUD专项基金”及“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批出金额达20亿港元。目前,香港拥有超过600家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其中8家为“独角兽”企业(估值在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此外还有8家虚拟银行、4家虚拟保险银行。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连续五年主办了“香港金融科技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科技盛会之一,汇聚世界各地金融科技人才。在去年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计划,开拓有利推动金融科技的生态系统,例如研究建立名为“商业数据通”的全新金融基建,使银行体系能更有效发挥金融中介作用,亦可使香港在中国内地与外国市场的对接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

△“香港金融科技周”,促进全球金融科技交流

此外,香港金融科技业近年也取得多项里程碑式进展,如推出“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发放虚拟银行牌照、落实银行业开放应用程序界面、构建贸易融资联动平台等。其中,“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共处理1.6亿笔实时交易,涉及交易额约1.9万亿港元及340亿元人民币。

大湾区金融科技促进总会创会会长庄紫祥说,当前香港金融科技发展蒸蒸日上,一方面增强了香港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香港作为国家金融科技市场门户的战略优势,有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  助力全球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金融是国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重要策略工具。为了配合国家绿色金融政策的发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在2017年的施政报告中公布,特区政府将带头发行绿色债券,以推动绿色金融在香港的发展。

首批绿色债券于2019年5月成功发售,发行金额10亿美元;第二批政府绿色债券于2021年1月发行,规模达到25亿美元。其中,30年期债券是特区政府迄今发行年期最长的债券,也是亚洲至今年期最长的政府类别美元计价债券。两批绿色债券叫好又叫座,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应和大幅超额认购。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布2021/2022财政预算案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今年2月24日发布的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指出,未来特区政府计划定期发行绿色债券,并会扩大“政府绿色债券计划”的规模。建议将借款上限提升一倍至2000亿港元,让未来5年可因应市场情况再发行合共约1755亿港元等值的绿色债券,可有更大的空间尝试扩大绿债发行的币种、项目的种类和发行的渠道,进一步丰富香港绿色金融的生态。

巩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提升人民币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外向型程度最高的区域,处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线,而香港依靠“一国两制”优势,自2004年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起,迄今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除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外,香港提供的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种类也是全球最多的。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统计数字,2017年全球超过七成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额是经香港处理的。2018年,香港的人民币实时支付结算系统的平均每日交易额保持在一万亿元的高水平,代表香港的人民币资金池继续支撑大量的金融中介活动。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表示,内地最近推动进一步金融开放,以希望方便境外投资者进入内地债市投资。香港是全球领先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可将香港的金融服务能力,与大湾区的产业能力结合。这不但有助国家“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亦能为香港金融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持续推动航运物流发展 强化航空枢纽角色

香港拥有策略性的地理位置、世界级基础建设、多式联运运输服务,是首屈一指的物流枢纽和进出内地的跳板。根据《规划纲要》当中的定位,香港持续推动航运物流的发展,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和区域航空海运物流中心枢纽的地位。

为应付长远的航空交通需求,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于2016年展开三跑道系统工程,预计2024年投入运作。机管局更兴建了“多式联运中转客运大楼”,日后为中转旅客提供无缝的“陆空转乘”服务,以强化香港国际机场作为航空枢纽的角色,让珠三角地区的旅客,可经港珠澳大桥直达香港国际机场禁区转飞海外。

△三跑道系统工程预计2024年投入运作

为配合航空货运业的发展,香港机场南货运区已预留土地,以支持转运、跨境电子商贸和高增值空运货物的发展。机管局积极落实扩建速递货运站,加强处理速递和小型包裹的能力。有关工程已于2019年第四季度展开,预计于2022年完成后,其处理能力将增加50%至每年106万吨,更有利于香港国际机场发挥枢纽角色。

充分运用独特优势 打造“一流湾区”法治环境

打造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而法制环境则是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独特优势,香港的法律制度在“一国两制”下拥有与众不同的有利条件,在大湾区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香港有责任加强粤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着力打造“一流湾区”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联动粤澳落实多元法律新措施 促成湾区内深度融合

《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香港建设成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为此,香港律政司除了不断优化香港自身法制环境外,还与内地及澳门特区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包括轮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法律部门联席会议”,致力在大湾区落实更多有关法律服务的开放措施和新措施。

202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在深圳签署《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补充安排》(《补充安排》),为双方就仲裁裁决的相互执行提供简单而有效的机制,进一步促进双方在民商事法律的司法合作。

△《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补充安排》签署活动

配合2019年10月生效的《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香港成为了第一个内地以外的司法管辖区,香港仲裁程序的当事人可以向内地法院申请保全。此举进一步有助香港的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发展,从而提升香港作为法律、促成交易及争议解决服务的国际法律枢纽的地位。

△为体现香港国际法律枢纽地位,香港邮政局曾发行纪念邮票

香港律政司司长郑若骅表示,随着大湾区的各项发展计划逐步落实,并配合在大湾区对于争议解决服务的推广,相信仲裁及其他争议解决服务将会被更广泛地应用在有关大湾区的争议事宜中。有助进一步深化大湾区内合作,促成区内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港澳律师大湾区执业 “双赢”举措服务湾区建设

多年来,香港稳健的法制体系孕育出大量的法律人才,而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黄金机会,则为他们带来无限发展机遇。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办法》,为香港法律界人士调整了在大湾区从事内地法律事务的门槛。

取得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资质后的香港法律执业者,可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办理适用内地法律的部分民商事法律事务,为在大湾区投资的企业提供包含诉讼业务和非诉讼业务在内的服务,与内地律师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郑若骅指出,有关安排体现中央促进粤港互利共赢合作。在增加香港法律界服务范围,有助拓展香港的专业法律服务的同时,企业可以聘用取得大湾区执业资质的香港法律界人士在大湾区为其提供内地和香港的法律意见,为投资制定稳妥的法律基础,继而让大湾区吸引更多投资,是真正双赢、互利互补的最佳体现。

大湾区城市优势互补 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其高度国际化和市场化、大学的科研实力在多个范畴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科研力量、人才、国际经验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香港的优势;同时,大湾区有多家龙头创科企业、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先进的制造业。香港和其他大湾区城市互相协作,可提供完备产业链,提升整体竞争力,有利香港的创科发展,并推动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港深跨境合作 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林郑月娥牛年开年视察落马洲河套区

香港和深圳这两座毗邻城市的关系独一无二,且历久常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店后厂”,到今日在科技创新上强强联手,都是大有可为。2017年,香港和深圳签署合作备忘录,在87公顷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是香港史上最大型的创新科技平台,同时是创科研究的重点合作基地,吸引香港、内地城市及海外的顶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它不但体现了香港享有“一国”和“两制”双重优势,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亦彰显了港深两地在创科事业上互惠互利。园区还引入相关高等教育、文化创意和其他配套设施,为港深两地的创科产业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落马洲河套区示意图

香港正全力推动位于落马洲河套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发展,项目已获拨款约325亿港元,开展建设工程,预期首批设施可于2024年至2027年分阶段落成,估计对香港经济贡献每年达55亿港元,以及创造约4800个职位。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有不少优势,包括顶尖的基础科研力量、知识产权保护、对全球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以及一流的金融配套服务等。近年特区政府大力投放资源,推出不少优惠政策,亦获得国家支持。只要香港能够善用优势,与大湾区内拥有先进制造业的兄弟城市协同发展,便能组成贯通上、中、下游的创科产业链,将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香港经济开拓新增长点。

促进香港高校湾区办学 积极推展湾区高等教育

香港具有高等教育和科研优势,培育人才为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规划纲要》的出台,三地教育合作掀起新热潮。

近年来,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机制不断完善,签署了《关于加强粤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备忘录》等系列文件,并成立多个包括高校在内的合作组织。粤港澳三地高校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既是眼下的生动实践,更是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壮阔蓝图,正待三地找准优势、积极谋划,推动粤港澳高校联合“引进来”、“走出去”,共同打造大湾区国际化人才高地。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说,深大正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版”。希望给师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环境,孵化更多科研成果,培养更多创新创业的领军者。李清泉说:“过去30多年,我们的办学定位是培养特区的建设者,培养了一批优秀企业家。未来30年,我们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大湾区建设者,更要培养行业领导者。”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杨润雄介绍,香港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40多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卓越的学术及科研水平备受国际肯定。随着大湾区的发展,香港将加强与大湾区等城市的高等教育合作,支持香港高校来粤合作办学的项目,加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建工作,推进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香港公开大学在肇庆、香港理工大学在佛山的合作办学相关工作。继续做好广东高等院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为香港青年提供新机遇

“人才”是大湾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020年施政报告的两大亮点。其中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便是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依照计划,特区政府会向参与计划的企业提供补贴,补贴期最多为18个月。计划推出以后,已经获得了多家企业的积极响应。

今年2月26日,为庆祝《规划纲要》公布两周年,香港特区政府举办以“青年发展”为主题的“湾区起跑线,青年创明天”启动仪式。林郑月娥在致辞中表示,特区政府会不遗余力推动大湾区发展,积极鼓励香港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人参与。希望他们把握机会,为香港及自己谋求更好发展。她还表示,大湾区青年资助创业计划、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及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将会为未来有志到大湾区城市发展的青年,提供重要及多元的支持。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反应热烈,1月初接受申请至今,已有约200家企业登记表示有意参与计划,提供超过1400个空缺职位,其中超过一半为创科职位。

△林郑月娥在“湾区起跑线,青年创明天”起动仪式中致辞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助港澳青年书写精彩人生

除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亦是另一大亮点。这一资助计划旨在鼓励香港青年善用大湾区的双创基地,协助他们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业务。当疫情稳定及恢复跨境旅游后,特区政府将会资助十多个非政府机构推行青年创业计划,预计批出约1亿港元,为近200家青年创业企业提供资助,向大概4000名青年提供创业支援及孵化服务;并推进建设10家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推进“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落实惠及港澳人员的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广东及各大湾区城市已同意支持这个计划,会提供共享工作基地,并让香港青年享有与内地青年相同的待遇和支援。

△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数次细数大湾区的“硬件”、“软件”优势,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为香港青年人的事业发展提供更多路向,鼓励青年到大湾区发展。此外,特区政府会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作为一站式资讯、宣传及交流平台,进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新创业。对此,香港青年创业家总商会主席谢海发提出:“促进香港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医疗和交通三方面的配合至关重要。很多在内地创业的香港人士更希望得到香港的教育和医疗。因此,与内地办学、医疗合作、交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备受创业者们关注。”

加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互通 深化民生领域对接共建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在2019年先后公布了二十四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在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进一步便利港人在大湾区发展、就业和居住,促进区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往来互通。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正在各个领域产生“化学反应”,在民生事业合作、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就业生活便利化等领域,加快融合、同向共进,促进各类要素便捷自由流动,着力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粤港澳大湾区民生一体化正在加快形成。

在医疗健康领域,2019年7月开始,港澳居民享有在居住地参加居民医保的权利;2020年6月,深圳为灵活就业的港澳台居民研发的参保缴费系统正式上线。同时,大湾区各个城市还扩大跨境工作许可及执业资格互认,推动拥有港澳医疗专业技术执业资格的港澳籍专业人士在内地执业,鼓励港澳健康服务提供主体在内地发展,积极谋划建设国际化医疗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健康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就业生活领域,加大对港人在内地生活的服务支持力度,支持香港居民在内地便捷使用移动电子支付;在大湾区试点推出香港居民异地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探索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保障在粤工作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子女享同等教育安排等。同时,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享内地居民同等待遇。以深圳为例,罗湖区在全国率先建设“港人服务中心”,开展“领头雁计划”,培养32名港人骨干,引领港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以渔邨社区为试点,瞄准港籍居民需求,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率先设置港人服务专窗,为港籍居民办理包括居住登记、孕前检查等6类30项业务。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还研究制定推进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境外专业人才在湾区便利就业执业。便利港澳投资者开办企业的“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从前海试点向全市推广;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出台若干措施,去年推出加强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等90项制度创新成果。2021年,深圳前海还将继续推出包括深港服务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港开放等深港合作的八方面试验。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皇岗口岸重建项目启动,莲塘/香园围口岸建成开通,深圳湾口岸启动24小时通关等一系列新变化,都将让大湾区的协同合作与融合发展获得更大助力。

△2020年8月26日,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开通启用

同时,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进一步满足香港居民驾车入出内地的需求,2020年12月27日,香港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全程通车,打通了屯门至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为“港车北上”的安排提供条件。林郑月娥指出,这一连接路的开通对香港发展具有策略性意义,更为“港珠澳大桥港车北上不设配额计划”提供了契机。特区政府正联同广东省政府全力推进计划,让符合资格的香港私家车无须配额,可以经港珠澳大桥往来香港与进出广东省。香港汽车工业学会会长李耀培指出,“港车北上”能够提升大桥交通流量和社会、经济效益,并集合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大湾区一体化的推进让粤港澳三地之间的人员往来、企业合作更为密切。

由于疫情,香港已封关多时,致使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正常的人流、物流往来受到严重影响。如今,特区政府正在抗疫工作上加大投入。农历新年前夕,特区政府展现出铁腕抗疫的决心和勇气,除在多个重点疫区限时“封区”,还采用“突袭式”手段强制检测;同时,特区政府也一直争取早日在全港完成疫苗接种工作。今年2月19日,首批100万剂科兴疫苗运抵香港,并于26日启动疫苗接种工作。民建联会务顾问谭耀宗表示,希望大家积极接种疫苗,为早日正常通关创造条件,让香港的经济得以恢复。在全球疫情还未完全受控的当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重新出发的不二选择,而香港的积极融入也能够为大湾区建设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再创“一国两制”实践新成就

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粤港澳大湾区正是香港参与国家内循环的重要切入点。

2020年11月23日,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宣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正式成立,以加强推动和协调特区政府有关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不断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不是要将香港“内地化”、“边缘化”,而是让香港继续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香港融入大湾区,也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要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打开香港经济发展的瓶颈。

回归祖国23年来,香港在助力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自身获得充分发展,成就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经历动荡和混乱后,香港迎来“再出发”的关键转折点,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既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也是香港当前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在国家砥砺奋进的新时代,香港更应同心同德,乘势而上,在深度融合中不断创造“一国两制”实践新成就。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