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科院原副院长黄发玉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

读特记者 林洲璐 文/图
2018-05-28 21:32
摘要

27日,深圳市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黄发玉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在市图书馆五楼报告厅做了一场主题为“中国山水画美学鼻祖——宗炳”的报告。

27日,深圳市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黄发玉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在市图书馆五楼报告厅做了一场主题为“中国山水画美学鼻祖——宗炳”的报告。

宗炳,字少文,公元375年出生湖北江陵,我国南朝宋著名画家、美学家、佛教哲学家、古琴乐理家。

作为宗炳故里的学者,黄发玉介绍,宗家世代官宦,宗炳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宗炳祖上和族人中,素有书画传统,耳濡目染,宗炳很小就能习字作画,并且颇有名气。宗炳曾多次被征召为官,但始终没有答应,而是选择隐居山林。也许正是因为终身不仕,隐逸江湖,抚琴作画,潜心学问,才成就了宗炳的一番事业,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黄发玉说,宗炳不仅是东晋末年南朝早期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和人物画家,更是我国山水画论的开山祖师。宗炳论著甚丰,但大多遗佚,仅存《画山水序》等几篇文稿。《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山水画的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宗炳的山水美学思想。《画山水序》虽不足五百字,却意义重大,它是我国山水画的独立宣言,对后世的山水画论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深刻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使中国山水画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形式,因而为历代画家和画论家(美学家)所重视。

“宗炳把山水画根本的问题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这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山水之美在于山水之神(神韵、灵趣),它体现着自然之道、天地之道,画山水画和观山水画的过程,就是一个‘澄怀观道’的审美过程,山水画表现的是画家对‘道’的领悟,是画家的人格、意趣与神思的集中体现。”黄发玉认为,宗炳的思想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学习和弘扬。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林洲璐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