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 | 有心理问题就得用药吗?

读特首席记者 刘一平
2018-05-19 15:18
摘要

因为工作压力大,肖女士近来心情抑郁,有朋友建议她吃点抗抑郁的药物,并声称自己服用过,效果不错。肖女士将信将疑,向本心理工作室发来询问。

因为工作压力大,肖女士近来心情抑郁,有朋友建议她吃点抗抑郁的药物,并声称自己服用过,效果不错。肖女士将信将疑,向本心理工作室发来询问。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教授。刘铁榜指出,一般说来,心理问题在医学上何时开始治疗、用不用药、用何种药,是一个严肃的医学科学问题,并不是说一有心理问题就给他吃药。

他说,事实上,适当的焦虑是对人有正面作用的,当遇到挫折或者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适当的焦虑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我们各方面的智慧和潜力,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因为就像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适度的紧张会让我们较快地进入状态,让我们反应更快、组织与协调的能力更强,行动更有效率。相反,遇事无动于衷,反而不好。

他认为,要反对随便给药,因为适度的焦虑反而是我们所需要的,出现了焦虑或者抑郁后就随便给药,反而不好。他举例说,有位医生的孩子在高考前总是睡不好觉,医生有点着急,就给孩子吃了点安眠药帮助睡眠。然而安眠药会抑制人的认知反应能力,如同一个人开着车却不能行驶在高速路上,只能慢慢地驾驶。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药,一定要权衡利弊后方能使用。否则,我们就失去了一个锻炼应激能力、让我们不断发展我们的应付技能的机会。

不过,对药物也不能盲目排斥。刘铁榜表示,要考虑是否用药时,病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焦虑等症状的反应一定是过度持久的。比如家人过世,一般人的悲伤会在三个月左右消失,但有的人半年也不一定能缓过来,这就超过了正常的平均值。遇到高考或者出国等重要的事情时,一般人的紧张焦虑不会超过一个月,超过一个月就是一个量变,就要注意。

其次,焦虑抑郁等症状过于严重。通常人们遇到某件事后,会紧张焦虑,但并不会达到一个严重的程度。但是有的人工作中出现失误,会自责过度甚至想自杀“以谢罪”,这就是一种“过度”。再比如,有位老人家因为看到报纸上有小学生被绑架的事情,就很担心自家孙子的安全,急得无法做事,吃不好也睡不好,一遍遍地去学校看望,或者一遍遍地打电话问老师。遭绑架其实是一件低概率的事情,这位老人家就是担忧过分了。

再次,症状是不是对自己的生理与心理功能造成了影响。比如有些问题通常会对我们构成影响,健康的人会把这种心理反应控制在自己能够心理调适的范围之内,但有些人却让这种影响妨碍到自己的社会功能。比如用酗酒、打牌的方式逃避,或者让事情影响到自己无法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或者无法维持婚姻关系等,这就影响到家庭功能。有的人因为遭遇一些事情以至于不敢上班,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敢见熟人,这就妨碍到他的职业功能。此外,每个人都应有一定的社会交往,但由于过度的焦虑不安和紧张,导致人际交往冲突不断,这是妨碍到他的社交功能。

第四,正因为症状的持久、严重与对社会功能的妨碍,导致了本人及其周围的人都为此感到痛苦。在精神医学上,就叫心理障碍,而不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情况就需要治疗。

对于轻度的心理疾病,专业的心理治疗师会采取心理治疗的方式。对于重度的心理疾病,也就是存在着心理问题,并且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都有的,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才会给病人用药,“因为这时,病人已经挣扎犹豫了很久,是他自己超越不了的障碍,用心理治疗的方法也帮不了他。”

另外,刘铁榜也指出,目前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随意给病人开药。他向记者介绍,有些国家对这方面有着严格的限制,比如在日本,一般的心理治疗药物可以由精神科保健医师开出,但是更特别的、更重疾病的药物,则只能由精神科指定医生开出。“但是目前,我国对此还没有明确的限制。所以,如果有需要看心理医生,就一定要到正规的心理治疗机构,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药。”

编辑 黄子芸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刘一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