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举办的“政府工程智慧建造公众开放日”活动在位于龙岗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项目现场举行,同时面向公众发布了政府工程BIM+智慧建造成果。记者了解到,目前由该署承建的我市多个政府工程项目已开始运用刷脸进工地、无人机巡航、3D打印、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大大提升了政府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与效率。
科技打造“人性化”工地
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项目现场,人脸识别“刷脸”进工地智能打考勤,无人机巡航查勘工程进度,3D打印呈现建筑全景,身临其境的VR体验式安全教学及BIM等先进技术已在这里全面启用,整个项目被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浓浓科技感的智慧工地。
记者注意到,在科技的覆盖下,工地也开始变得“人性化”——由于16日天气炎热,项目建设现场出现了一些扬尘现象,此时,工地中的喷淋装置经过指标检测后自动开启,为正在辛苦劳作的建筑工人们起到了降尘消暑的作用。
“智慧工地是将人工智能、传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植入到建筑、机械、人员穿戴设施、场地进出关口等各类物体中,并普遍互联起来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整合。”市建筑工务署副巡视员黄起告诉记者,其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来改进工程各干系组织和岗位人员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灵活性、效率和响应速度。
同时,智慧工地也是政府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探索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项目为例,该项目作为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具有单体数量众多,造型复杂,钢结构安装难度大等特点,市建筑工务署将项目规划、建设、管理统一在三维信息模型上,数据互联共享,有望提升项目在人工智能管理、协同办公、进度成本、安全质量和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施工管理。
革命性技术推动深圳标准先行
提及建筑行业中最具革命性的新兴技术,非BIM莫属,不少大型公共建筑都开始采用这一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管理。它是通过建立五维数据模型(三维空间、工序、成本),将建筑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信息进行集成应用,具有三维可视、管理协同、快速算量、精确建造等特点。BIM+则是以此为核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探索。
在此次公众日上,市建筑工务署介绍了我市多个政府工程项目实施BIM+以来的总体建设情况。记者了解到,除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项目外,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扩建工程、学府医院、莲塘口岸等民生项目,均采用了这一技术。
“在由市建筑工务署组织建设的政府工程项目中,目前已有45个开展了这一应用,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黄起表示,在BIM 技术的应用上,深圳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据他介绍,早在2015年,深圳就在国内率先编制发布了《工程项目BIM普及应用指引(设计阶段BIM实施分册)》和《工程项目BIM普及应用指引(施工BIM实施分册)》及配套的38项BIM实施标准,并有17个项目实施。去年,深圳以政府工程项目建设三全BIM+应用(全员、全专业、全过程)为目标,提出了标准引领的思路和“管控BIM标准+设计BIM标准+施工BIM标准”的标准体系框架。“2018年,随着第一批政府工程项目BIM+应用的普及与推广,市建筑工务署BIM+实施将进入常规化应用阶段。”
见习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