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造”到“智造”,碧桂园“黑科技”助力驱动建筑业新未来
张畅 刘立波
2022-05-24 12:31

“永远别让人类去做机器干的活”。二十多年前,科幻电影《黑客帝国》里的这句台词引人深思。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过去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的智慧场景正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在餐厅,送餐机器人来回穿梭,将菜品准确送到客人的面前;在汽车工厂,各类机器人辗转腾挪间,一块钢板被压铸成了汽车框架;在指挥中心,大数据智能算法优化着城市治理方案;“机器开始打磨作业……设备行走中,请注意!”如火如荼的建筑工地上,与以往人们概念中工人紧张忙碌的施工状态截然不同,一台台穿梭在项目工地上来回作业的“粉红小工”,与钢筋混凝土墙柱对比,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产业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与更迭的背景下,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汹涌的技术创新浪潮,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正在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外墙喷涂机器人在作业

古老行业插上智慧“翅膀”,用技术创新推进智能建造

从远古时代的凿洞而居,到农耕社会的木制房屋,再到现代社会的摩天大楼,建筑业是一个无比古老的行业。建筑行业的古老,还体现在几千年来,它的运作模式一直没有大的改变,从古至今,都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

然而,由于“危繁脏重”的工地环境长期未有重大改变,如今的年轻人学历更高、享受更多现代生活方式,看到父辈们的风吹日晒和辛苦劳作,他们会选择外卖、快递等替代性岗位。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持续提高至41.7岁,比上年提高0.3岁;其中,50岁以上占比超过27%。

一边是不愿“入行”的年轻人,一边是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对“超龄”农民工进行清退,建筑业用工荒难题或进一步加剧。

那么,建筑业该如何寻求出路?如何提升工地安全性、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并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及碳排放?是否存在一个最优解,既能减少超龄农民工面临的安全风险,同时又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职业尊严以吸引更多年轻力量?……这一系列问题,是建筑业一直在思考在创新的问题,亦是行业如何面对过去朝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加快数字化发展,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产业升级加速的“捷径”。

行业领先者们清楚的意识到,发展智能建造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业突破发展瓶颈、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实现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建筑业正走在以智能建造技术为建造方式、以数字化推动全面转型、以绿色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新时代。

早在2018年,碧桂园便通过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博智林”)踏进智能建造赛道,重点聚焦建筑机器人研发、制造与应用,为建筑业插上智慧的“翅膀”,用技术创新推进智能建造。如今,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7个省份超3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75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900万平方米。

目前,碧桂园积极推进机器人建房的试点工程,探索“拆解一栋楼”的应用试验,希望通过科学铺排施工工序让建筑机器人像流水线生产一样施工作业,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

特种机器人柔性装配线区

从“建造”到“智造”,碧桂园科技“神助攻”

尽管早就听说“机器人建房子”,但眼前的一幕幕还是让人觉得震撼异常:一台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正在作业,喷出的乳胶漆均匀、细腻。“它的喷涂效率是传统人工的3-5倍,还可以自主规划路径,实现建筑外墙涂装的全自动、全方位喷涂。从根本上杜绝了工人因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负责人介绍道,相比于传统人工,建筑机器人凭借更强的计算能力,在建材的利用规划上更为合理、科学,可以实现“精益建造”。

作为住建部确定的首批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中的一个,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也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项目和目前国内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且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据介绍,截至今年1月底,凤桐花园已累计进场机器人35款70余台,开展了首次完成机器人参与建设示范区、首次建立机器人调度中心、首次跑通修整类机器人多机联合施工模式等多项建筑机器人应用的试点工作,实现了少人化或无人化施工作业,产品和技术的先进性在实际施工中得到充分验证。

除了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室内喷涂机器人、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和混凝土内墙面打磨机器人也是施工现场的“明星”。

众所周知,传统打磨工序会掀起大量的粉尘飘散,施工环境恶劣,作业后地面也会留下厚厚的积灰。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和混凝土内墙面打磨机器人不仅打磨效果好,打磨效率约为人工的2倍,而且自带的集尘装置,实时同步收集打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灰尘,大大降低粉尘带来的职业病风险。和打磨工序类似,传统装修现场的墙面油漆喷涂环节也会弥漫浓重的粉尘和有害气雾,许多装修职业病与此有关。室内喷涂机器人可根据规划路径自动行驶,在不需要人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自主研发的喷涂工艺控制上装运动,实现喷涂作业,由机器人完成以往这些既繁重又危险的工作。

腻子打磨机器人在施工中

凡是进过建筑工地的人,对于繁杂的工序、复杂的现场、粗放的管理会有直观的感受。在如此复杂的空间里,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工作,实现兼顾效率、质量、安全、环保、成本等要素的精益建造,用“比登天还难”来形容也不算夸张。

2021年12月30日,博智林在碧桂园汕头金平项目首次完成“BIM+FMS+WMS+建筑机器人”多机施工系统的验收,共有8款施工机器人、6款运输及上料机器人、5款集中工作站开展多机协同装修施工作业,首次跑通了装修阶段端到端的智能建造生态实践,初步构建了完整的全周期施工闭环。多机施工系统在金平项目的验收,意味着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已进入多机协同系统化应用的新阶段,标志着博智林向着“智能建造”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不仅在碧桂园自己的项目上应用,自2021年起,博智林建筑机器人还陆续走出去,参与多个大湾区项目的建设施工工作。2021年5月,博智林4款混凝土产品线建筑机器人完成了首次面向外部单位中铁建工广州白云站项目的施工应用工作,验收结果皆符合质量要求。2022年4月,博智林混凝土产品线的地面整平机器人、地面抹平机器人、地库抹光机器人等多台机器前往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华润总部基地项目,参与华润置地总部大楼建设。同月,博智林多台建筑机器人抵达澳门离岛医疗综合体项目,其中地坪漆涂敷机器人将在地下车库开展地坪漆涂敷作业,助力共建大湾区绿色家园。

“未来”已来。伴随智能建造设备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参与施工的程度越来越高,随之衍生出来的智能建造产业技师等新兴职业,也为时代青年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为日渐老龄化的传统建筑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为了让更多从业者熟悉智能建造,加入行业发展的推动大军,目前,博智林正在培养自己的核心智能建造产业技师团队,针对不同施工工序,孵化培育掌握娴熟技能的产业技师,并逐渐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之路。博智林通过导师学员制、“四懂”人才培养、讲师团队培养等计划,让更多人积极拥抱智能建造,为推动智能建造提供适用人才。

变“废”为“宝”,绿色智造助力“双碳”未来

建筑业素来是能耗大户,也是“排碳”大户。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分析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1.47亿tce(单位:吨标准煤当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6.5%。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tCO2(单位: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由此可见,推动建筑行业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节约资源,对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碧桂园积极倡导绿色施工,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升级施工技术,优化施工程序,选用环保型建筑材料,推行精装修住宅交付,从而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减轻大气污染、减少建筑材料浪费,用绿色建筑打造绿色低碳社区。

然而减排的终极意义,在于变“废”为“宝”。从建筑垃圾产生到建筑垃圾加工,再到再生建筑产品……2021年2月,在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中,一条提升建筑垃圾利用率、处理建筑垃圾的路径得以实践。一堆堆建筑垃圾经过一辆由博智林自研的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流动制砖车的加工,变成了一块块规格不同、色彩各异的路面彩砖。目前,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流动制砖车已在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累计消纳建筑垃圾450吨,生产路面彩砖(230*115*60mm)超过20万块。

据了解,该款制砖车是采用游牧式作业方式、就地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深加工,可以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园林路面砖块、植草砖块、盲道砖块、各种实心混凝土砖块等再生建材产品,将废弃物转化为“珍宝”,节约建设废弃物运费、砖类建材筹措费,减少粉尘污染和运输排放。

科技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未来,博智林将加快建筑机器人试点应用,让更多类型建筑机器人走上项目工地,通过高质量、稳定的施工,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地管理,提升工地安全性、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并通过科学的材料算量系统,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及碳排放,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 刘立波 审核 张畅

(作者:张畅 刘立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