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草博物学》:为什么薄荷“猫食之即醉”
晶报
2021-02-23 15:56

什么植物有药用之效?通常所说的本草药物学研究,包含了药物品种来源,资源与道地性、药性理论、传统功效与临床应用、药材鉴定、经典炮制等,本草学家在这个领地用心最多的主要在,药物品种的基源头考订。比如物种的名实对应,药物基源的考订,药物的史学研究。作为专学,行外之人很难明白本草学者究竟如何工作,更谈不上这种药物研究方式意义何在。那么,如何向大众展现本草药物研究过程,解释古代药物来弄去脉,显得相当有难度,这是因为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又要考虑所介绍药物的典型性。

王家葵教授恰恰满足这个要求,这当然与他的专业经历有关。在本草学领域,王教授本就硕果累累,如本草学领域重要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研究》,另外还著有《中药材品种沿革及道地性》《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本草纲目图考》《本草文献十八讲》等,应该是最了解该领域的现状的学者之一。本草学领域之外,在道教史、书法艺术史研究领域也颇为知名,这一点为药物文化方面的研究平添了助力,而新著《本草博物志》即是融合了诸多学识的一个重要呈现。

《本草博物志》

王家葵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11月

《本草博物志》一共81篇,基本上涵盖了本草药物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即是面对大众的本草学介绍,又是他多年以来学术研究心得。郑金生教授在序言中说的很明白,一般本草学者限于本身的学术训练,重点解决“有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而《本草博物志》解答了本草学中许多“为什么”的问题,以及现代药理学介入与转换传统语言等问题,并独辟蹊径。书的重要特点是,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析本草历史上的种种疑案。郑教授应该指的是在药物基源考订方面的一个案例,《本草衍义》中所描述薄荷时说“猫食之即醉”,若研究者缺少药理知识,极难联想有荆芥内酯(nepetalactone)这种活性物质的醉猫效应,但这也等于说放过了一条重要的考订线索,经王教授的研究认为,古代薄荷品种中很可能就包含了拟荆芥Nepeta cataria在内。书中使用现代学科帮助甄别物种的案例当然不只一处,比如《名医别录》中“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所描述的石楠和白居易《石楠树》的描述中的石楠描述吻合,可能是石楠花中三甲胺(trimethylamine)与精液的精胺(spermine)的结构类似有关,即带有一种精液的味道。但显然提醒了一个问题,我们要靠什么知识来甄别古代人特别是有文化的医药学家,士大夫的药物学认知呢?答案呼之欲出,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必不可少,诗文,书法,碑刻,道教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什么说本草知识包罗万象,其中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知识也可以成为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由此可见,掌握旧学新知,其实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征是有趣,其实从题目就可看出,作者绝不是一本正经的说教,比如,讨论芙蓉的《手把芙蓉朝玉京》,讨论黄连的《致命开口药》,讨论当归的《关于当归的谐音梗》,讨论古代实验的《成仙预实验》,更有令人忍俊不禁的《王八蛋考实》,此类种种不再一一举例。每一个历史文化爱好者,都可能在书中找到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学术观点。

从药物史的角度来说,本书给了一个很大的启示,如果没有准确的药物认识,我们所讨论对象的变化过程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古代药物存在着这么多的混淆以及文化方面的暗示,就连精通医药的本草学家都会误读,那么作为缺少药物知识的当代人更可能不明实质,得出谬以千里的结论了,这种案例在今天的医史研究中大量存在。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学科的瓶颈,但同时也要清楚,绝不是不是毫无路径可寻,而《本草博物志》显然也可以作为研究的指南。或许,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可以指示医史研究者们的方向,但是从药物内史角度研究而来的成果是绝不容忽视的,何况,本书的用意又不单单在此,所呈现的方法也仅仅着眼于药物甄别本身。

可以想见,《本草博物志》在每个人的视角都会不同,从医生眼里关注的是药物的临床,从历史学者眼里看到的是药物背后的文化,在小说家的眼里,说不定就是一段以药物及其文化为背景的故事。

作者:鲜成

编辑 陈晓玲 许舜钿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党毅浩 范锦桦

(作者:晶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