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启示 | 传统文化如何在深圳传承?这个模式可以借鉴

读特记者 王若琳
2018-05-16 20:01
收录于专题:第十四届文博会
摘要

深圳能够从各地带来的文化展示中获得什么启示?

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是世界各地文化产业成果荟萃、峥嵘初露的一场盛典,其展现出的产业器具之大、形态之杂糅多元、文化底蕴之丰厚、景象之繁荣,令人叹服。作为主办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深圳能够从各地带来的文化展示中获得什么启示?记者回顾数日的见闻和采访,试图寻找答案。

深圳经济发达,但却曾被人称作“文化荒漠”。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常被认为缺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累。与此同时,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文化发展的光芒。 但可以预见的是,发挥自身优势、吸纳百家精华,是深圳全面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非遗传承陷困境 亟待设置专业教育

与北京、南京、西安等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相比,深圳无疑是“小字辈”,但也有本土文化和历史。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深圳就有故事可讲。

记者查阅“深圳政府在线”网站看到,深圳共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2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7项,省级非遗项目22项,市级非遗项目23项。其中安琪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国家级)、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等都是民间匠人代代传承的精细手艺。然而这类非遗技艺在当今也面临着难题——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且越来越罕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忍受寂寞学习一门传统手艺,一些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些文化瑰宝? 记者在文博会非遗馆采访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徽宣州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文年,这些问题一度也令他十分焦虑。如今,他在安徽省宣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找到了传承宣笔制作技艺的新出路——逐步在职业技术学院、聋哑学校甚至中小学等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

“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己感兴趣,了解并喜欢上这门技艺,才能更好地将它传承下去。”这无疑给深圳的非遗传承工作提供了一条思路。开设非遗相关专业教育,进行系统化、正规化的教授,才是传承之道。

深圳可借鉴《汉声》打造“寻根文化”

有人评价深圳是一座“无根之城”。外来人口是城市人口主流,无法凸显本土文化,同时外来人口构成来自全国数十个不同省份甚至海外,也尚未形成特征显著的地域文化集群,因此常被人认为“丢了旧根又没有新根”。

然而没有从各地不断涌入的人才,就没有如今的“深圳奇迹”。从四面八方而来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生根发芽,形成了杂糅的深圳移民文化。那么,如何将这特有的移民文化打造出自己的特色?记者从文博会非遗馆《汉声》文化带来的展示中获得了启示。

《汉声》团队曾深入台湾各角落,收集、采访、调查并报道各种民间传统文化,期待中国人能从自己文化的土壤中,创造出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的现代化生活。其后适逢两岸开放交流,汉声团队即赴大陆探寻文化母体,推出了台湾人在大陆“寻根系列”。

打造“寻根文化”,多元又包容的深圳无疑具有优势。来自各地的“深圳人”带来的食品用品、生活习俗、语言风俗、技能等等,不仅是他们思乡的寄托,也可以是深圳打造“寻根文化”的基础。甚至,挖掘成千上万来深打拼者的奋斗故事,都可以成为深圳“寻根文化”的符号。

是“寻根”更是“创新”,并非简单复制各地的文化,而是提供一片土壤,让多种文化互相冲击、互相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一种不同于移居地原来文化的创新文化,兼有各地文化的优点,却又在互相的冲突中淘汰各自的弱点。

借助科技可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在现代化的深圳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是深圳人常常思考的问题。借助本土最具优势的科技元素,无疑是最佳出路。

深圳拥有众多科技企业,经历过原始的积累与朦胧,深圳的科技企业开始成熟和学会反思,从单纯的科技研发、追求经济收益到如今的开始重视人文。记者在文博会数字文化馆了解到,博林文创用数字科技打造了一个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教室,用科技手段让孩子爱上学习传统文化。文博会期间举办的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上,腾讯公司也介绍了他们用科技手段传承传统文化的尝试,如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和美术馆,利用数字保护故宫传统文化,与敦煌研究院携手共建数字化的丝绸之路,利用互联网+助力陕西文物的创新。如若将此思路运用在深圳的非遗项目保护、宣传、传承上,运用在传统文化教育上,那么传统文化便会被科技赋予新的生命力。

相比躺在故纸堆上的文化符号,深圳正在创造一种现代、鲜活、包容的新文化,更具正面意义、更富有生命力。深圳的文化也许需要时间来成型,但我们已经能感受这种新的城市文化形态上的进步,能感觉到这种文化新生的魅力。

编辑 党毅浩

(作者:读特记者 王若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