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年:深圳援建校园成孩子们的安全港湾
读特记者 肖意/文 何龙/图
2018-05-12 07:42

▲放学后,学生们在教室里交流功课。

由深圳市援建的武都区深圳中学。

填不满的碧口,运不完的阶州。

说的是当年阶州和碧口水运的发达及商贸的繁华。

位于陇南文县东南部、白龙江与白水交汇处的碧口镇处甘、川、陕交界,居当年甘肃“四大名镇”之首。10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碧口受损严重。10年过去,绿水青山环抱中的碧口商贸发达、生机盎然。

沿着一个长长的陡坡走上去,并排挨着的就是又称文县第二中学的碧口中学,以及碧口小学。

孩子们正在上课。和煦阳光下,浅浅黄白相间的L字形中学教学楼宿舍楼、红黄白相间的小学教学楼宿舍楼牢牢屹立、分外夺目;微风轻拂,校园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 救命的夏令时 ◣

现年45岁的胡锦萍在中学教化学。地震发生时,她正带着在碧口小学读二年级的女儿在学校的教师宿舍楼里。

“多亏‘五一’后实施了夏令时,要求学校下午3点才上课,否则肯定损失惨重。”说起10年前那场惨烈的大地震,在碧口的文县二中工作了36年的校长石波、工作37年之久的老教师罗刚,以及他们当初的学生、现在的老师胡锦萍都这么认为。

“下午两点二十左右吧,小孩子当时吵着要去上学。我就让她再待一会儿,两点五十再过去也不迟。”胡锦萍就是碧口人,当时教的是初中三年级,她记得当时正在看手机上显示的时间,孩子在写作业,突然听到木门和玻璃窗“咔咔咔”在响,感觉要碎掉。孩子盯着我问:妈妈,怎么了?我一愣,猛然想起“地震了”,拉起孩子就往外面跑。

教师宿舍楼共3层,胡锦萍住2楼,离楼梯口近。刚跑到操场,就看到学校大门口的一排土坯房依次往后倒,四周的山上伴随着巨响不断冒烟,那景象令人心惊胆战。教师宿舍楼从楼顶裂开了口子,教学楼也震成了危楼,所幸全校无人员伤亡。

一墙之隔的碧口小学情况更不乐观。校长张送平说,学校原有各三层、四层的两栋教学楼,均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地震中,三层的倒塌,四层的震塌一层。万幸的是,全校师生无人员伤亡。

◢ 女孩子的梦想 ◣

在碧口小学工作22年的张云成的儿子张凯文当时11岁,读五年级,如今已是成都理工大学大三学生。他说,受益于平时的逃生演练,儿子和少数到校的孩子们当天很快就从教室里跑了出来。

张送平的手上,拿着一张碧口小学2018春季学期防地震、防火灾逃生演练方案。其中,防地震、防火灾演练次数分别为2次、1次,明显注重防震演练。

“为提升师生的防震减灾能力,每隔两三周,学校就会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学校副校长杜应得说,每次警报响起后,每个班级都会按照提前设计的疏散路线撤离,不到5分钟,全校数千名学生可顺利完成疏散。

2000年出生的李荣家在中庙乡联丰村,如今在读文县二中高二年级。“现在家里住的是深圳援建的钢筋砖混结构房子,比原来的土坯房结实多了。”李荣说,家里这两年又在深圳援建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现在上下6间房,住得宽敞舒适,关键是安全多了。

“感谢深圳的叔叔阿姨,现在我们的居住和上学条件好多了,交通也方便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李荣大方地说,“我特别喜欢小孩子。我的愿望是考上师范专业,幼师也好,回来后好好教书。”

15岁的黄美娟在武都区深圳中学读初三,家住黄家坝的她离学校有十五六公里,住校后感到方便多了,不用每天跑。“感谢深圳人的援建,希望有机会到深圳去看看。”黄美娟说,“我从小就喜欢舞蹈,我的梦想是做一名舞蹈老师,希望有一天能跳到深圳的舞台上。”

◢ 真切感受到深圳精神 ◣

原来的土坯房全没了,砖混结构的楼房改成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并且相互间连成一体,大大增强了个体、整体的抗震性能。

“深圳人民有大爱,灾后援建迅速、有力,校园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都没得说,体现了深圳水平。”张送平领着我们参观校园内牢固、宽敞的教室和宿舍,忆及震灾后被迫举校搬迁到杨家坝碧峰沟板房学校一年的日子,不由万分感慨。

张送平说,深圳投入1800万元,援建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用了不足10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工程竣工,确保孩子们第二年秋季顺利入学。这效率,这拼劲,让我们在家门口真切地感受到了深圳速度和深圳精神!

“10年来,在深圳援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硬件完善、功能室齐全。”张送平说,学校现有一千多名在校生,比地震前规模还大。校园网也建成了,25个教学班实现了班班通。

◢ 安全的港湾 ◣

“把学校、医院等主体建筑下面两层钢筋结构的框架全部浇铸混凝土后再回填,用过硬的质量和技术确保建筑安全、抗震,深圳援建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样的建筑使用起来绝对放心,堪称最安全的港湾。”

在甘肃采访的几天,无论陇南的武都、文县、康县,还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只要是深圳援建的房子,学校、医院等建筑的安全和质量始终为当地人所啧啧称道,赞叹不已。

在陇南市武都区钟楼滩,武都区深圳中学黄白相间的教学楼呈“E”字形排列,连成一体。“这是一所由深圳直接援建的新学校。将教学楼设计成E字形等先进的规划设计,让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大大增强。”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的副校长杜应得就是为兴建这所学校而从马街小学调进来的,说起学校的各种数据不假思索,如数家珍。

“这里原来是一大块菜地。”杜应得说,深圳投入了5200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近2.2万平方米,由5栋4层框架结构连体教学楼、1栋6层框架结构综合实验楼、2栋5层框架结构宿舍楼和一栋1层食堂组成,总建筑面积21314平方米。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教职工151人。

从2008年9月14日到2009年8月28日,不足1年时间,武都区深圳中学就正式交付使用。学校既防震又宽敞明亮,通风采光,美观大方。

“学校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武都的办学条件,解决了周边9个村(社)孩子的上学难问题,近两千学生实现了就近入学。”杜应得说,重安全、速度快、设计新、质量好,这是一所寄托了深圳人无限深情的学校,更是孩子们安全的港湾。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肖意/文 何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