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它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从此变得更加亲密,古老中国对远洋大海的向往与探索从末停步,但相关历史文献大多都散落消失。4月23日中国海军节,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展出了一批古船模以及古代海洋主题油画,那些消散已久的海洋故事再度勾起驻深海军官兵的历史记忆,古老中国大航海的故事扑面而来。4月26日,该研究中心主任张岩鑫博士向记者讲述了收集这些文史资料背后的故事。
从英国博物馆找到中国古船模
张岩鑫博士是我国海洋艺术研究的先行者,这些年跑遍了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古海港和海洋博物馆,在各地收集到大量的中国古代海洋资料以及相关实物,几年前,张岩鑫博士一行来到英国科学博物馆寻找中国古代海洋资料。
让人惊奇的是,英国科学博物馆工作人员竟然从恒温保护的地库中找到一批120多年前来自中国的古船模,打开层层包裹的油纸,古船模依旧散发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光芒。
原来,这些是曾在清朝任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梅乐和从中国带到英国的古船模,英国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中国古船他们也不清楚,所以封存了100多年,他们也希望通过交流揭开背后的故事。
在另外的博物馆同样也发现了古中国船模,这批船模就是当年清朝送往当地参展并获得造船订单的物品,因为当时中国的风帆技术超前,4-5个人就能自由操控一艘大船。但不幸的是,不久发生了八国联军入侵,清朝无瑕顾及最终致这批船模遗落海外。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张岩鑫博士感叹道,仅仅是一个风帆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层层打开,可以四面移动借风,水面只要有一点轻风都能推动船模。
回到深圳后不久,张岩鑫博士着手组建了深圳大学船模社,一批对船模有兴趣的学生走进船模社,学生从这里开始了解海洋、了解中国,现在船模社复制了中国古代福船、广船、浙船和沙船等多个船模,100多种古船在船模社成功复活。
从海洋油画中寻找散落的历史
作为中国首家以海洋艺术为核心的战略研究机构,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一切都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张岩鑫博士在查阅西方早期航海绘画时找到了很多中国海洋元素。
在西方艺术史上,海洋绘画占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在没有摄影术的时代和摄影术发明了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时代,西方商船和战舰都会请画家参与远航,记录当时的战争情景或者时代风物,甚至用于新闻报道,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舰队攻打厦门时,随军画家格劳弗就曾跟海军陆战队一起登岸。
而这些从世界各地不同的博物馆收集而来油画记录下了很多战争的瞬间,包括鸦片战争的现场、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甚至是某个重要人物的死亡场景。
张岩鑫博士谈到其中一幅油画,画面上的人物是亚洲人模样,但衣服配饰却是西方样式,其实这人来自17世纪中期的中国,他叫沈福宗,是第一个远航欧洲的中国书生,在当时的西方很受尊重,他也是翻译《明代东西洋航海图》的作者,目前在英国温莎堡珍宝展厅还存留沈福宗肖像,只是没有多少人能认识他。
而对于国内消失的海洋人物,张岩鑫博士与国内专家一道也进行了复原性工作,比如中国海洋理论第一人邹子,这位历史上的阴阳家并没有留下肖像资料,青岛理工大学的画家最后通过史料记载完成了邹子的人物造型。
张岩鑫博士表示,通过这些油画还原历史现场,也为我们研究海洋与海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加深我们对海权与海洋文化的理解。
当日,驻深圳特区海军某旅官兵参观了这个名为“时代风帆”的展出,官兵们在参观后纷纷表示,这让我们对海防海权有了更深地理解。
让古代海图在今天说话
“我们要让古代海图在今天说话!”张岩鑫博士表示,收集古代海图也是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地图是人类认识空间的一把钥匙,而古海图的出现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比如这里有“中国第一幅世界地图”之称的巨幅地图,这幅地图是1584年传教士利玛窦在肇庆绘制完成的,这幅色彩斑斓、造型独特。史料显示,从1582年澳门登陆到1610年病逝北京,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28年。其间利玛窦在中国各地连续绘制了多幅不同的世界地图。
从2007年开始,张岩鑫博士团体通过个人旅游、访学等出国机会坚持收集各类海图,并大量翻译外国文献资料,最后协助盐田区图书馆建立了中国首家海图博物馆,原本奇怪像蝌蚪文的海图从此开始走进市民平常视野。
张岩鑫博士表示,海图国外的记载更详细、年代更久远,由于都是用外文记载,所以一般人都看不大懂,他们团队在国外旧书市场就找到过古中国海图,那里对中国当年渔民的活动范围有明显标示。
张岩鑫博士最后告诉记者,在滨海城市深圳提出“要聚焦湾区经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的背景下,这项工作将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的海战历史、海洋战略与海洋艺术,推动我们向海洋进军。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