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高新区(江海区)躬身力行 兑现“为人民谋幸福”庄严承诺
江门日报
2021-02-07 22:29

江海区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儿童健康快乐港湾。 郭永乐 摄

孩子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顺利完成疫苗接种。 蔡昭璐 摄

现在 今朝别致美公园。

以前 昔日破旧棚户区。

现在 如今,乡村绿廊无缝对接20公里城央绿廊,尽显江海特色风景。

以前 过去,礼乐河河滩由于缺少规划,配套不完善,河道淤塞导致河床抬高。

都市农业生态公园能让市民“待一整天也不腻”。

油菜花田刷屏朋友圈。

一处是三元闸围堤岸边的下沙片区——曾经城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安全隐患黑点、“被遗忘的角落”;一处曾是会港大道以南的农地——空间布局无序、土地资源利用低效、生态质量退化。

2月6日,这两片土地经过短短两年的更新、雕琢完成蝶变,迎来“历史性时刻”——下沙公园、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同日开园,“花开并蒂”;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绿廊惊艳亮相,向即将到来的春节献礼。

下沙公园成为一座供市民、游客休闲、健身的“城市客厅”,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变身为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后花园”,更有上千名群众因“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脱贫致富圆了小康梦。“儿童的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的未来。”高新区(江海区)在全国首创把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建在公园里;乡村绿廊,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以省万里碧道建设为契机,打造靓丽的江海生态名片。跨过高山河流,深入乡村巷陌,在群众圆梦、城乡蝶变的故事里,高新区(江海区)躬身力行,兑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庄严承诺。

“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口号,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高新区(江海区)下好江海版“三区并进”这盘棋,直面痛点、堵点、难点,啃下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下沙公园、乡村绿廊、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建设这些难啃的“硬骨头”,把最好的城市空间留给群众,才是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建在公园里

打造儿童健康快乐港湾

核心提示: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的未来。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的未来。

2月6日,江门市江海区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下沙分中心、江海区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釜山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意味着该区在探索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道路上,已经从“概念”走向“实景”,更为关爱儿童健康、守护儿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理念

以“一米的高度”看世界

在江海区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一切设计,都是围绕儿童的感受来展开。在项目成立之初,彭章瑞就反复叮嘱,要站在“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角度,在城市治理中引入儿童视角,以“一米的高度”审视辖区的空间和规划,完善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而这,也成了江海区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的设计之魂。

“儿童友好”,不仅是一个设计,更是一种理念和关怀,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让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更加贴近儿童最真实的需求。为此,江海区大刀阔斧实施改革,全国首创——把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建到公园里,让孩子们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顺利完成疫苗接种。

这也体现了区委、区政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据悉,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延伸医疗服务点,建在公园里的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实现了接种门诊与就诊区域的绝对分开,有效避免了保健儿童与就诊人员的交叉感染,更好地保障了儿童健康安全。

贴心设计

处处洋溢童趣

在江海区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下沙分中心门口,不少小朋友正开心地和造型各异的卡通动物合照。3岁的玲玲,第一次感觉到不害怕了:“这里一点也不像打针的地方,更像我们的幼儿园。”

在这里,见不到冷冰冰的钢筋材料,无论室内还是室外,都是按照孩子们喜欢的风格装修设计:各式各样的卡通画随处可见,让孩子们从踏进分中心的那一刻起,便置身于充满童真童趣的环境;天蓝、粉红、暖黄等暖色彩的运用,洋溢着明快活泼的气息;等候区的座椅有着柔软的触感,设计人性化;就连医护人员也舍弃了庄重的白大褂,穿起了亲近可人的粉红色大褂。

在二楼,还设有90平方米的儿童活动区,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卡通玩具,用以缓解孩子们在等待过程中烦闷紧张的情绪。这也让难熬的候诊时间,变得轻松起来。

“在设计之初,区领导就提出,每一个设计细节都要充满温馨、洋溢童趣,关照到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出对儿童的‘空间友好’。”江海区卫生健康局负责人表示,政府把最好的城市空间、资源给了孩子,我们就要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用爱心、耐心让家长和小朋友安心,全力保障辖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带着一岁半小孙子来打预防针的陈婆婆说,“以前带孙子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预防针,地方窄,人又多,现在就不同了,这里宽敞明亮,排队检查一下子就到了,体验感很好。”

用心服务

让家长更放心

人性化,不仅体现在童趣盎然的硬件环境中,还体现于呵护备至的点滴服务中。

免疫规划是儿童健康的基本保障,是民族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筑牢儿童免疫健康防线,目前,江海区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釜山分中心和江海区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下沙分中心均已完成预防接种门诊数字化建设,配置了智能医用冰箱,全面落实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制度。只要一扫疫苗外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知道疫苗的批号、牌子等,实现疫苗追溯信息系统全覆盖。

为了让小朋友安心、家长放心,每位上岗的医护人员,都接受了急救技能培训。此外,每个分中心还专门设置了处理医疗垃圾的污物间,配有急救床、AED、抢救药品等必须急救设备的处置室,同时,还开辟了急救绿色通道。

于细微处,处处用心,一切只为孩子的健康与平安。接下来,江海区卫生健康局将以江海区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的创新工作为抓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力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全方位提质增效。

下沙棚户区变身美丽公园

解决百姓痛点堵点难点

核心提示:这里曾经是全市最大的棚户区,如今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下沙片区在哪里?也许连不少老江门人都不清楚。其实,下沙片区有一群疍家人,世代居住于此,忍受脏乱差生活环境和连年水浸,并因交通的闭塞,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在“风雨飘摇”中度过数十年。

直到昨日,下沙公园开放,昔日的下沙棚户区变身美丽公园。不少市民感慨着下沙的巨变,漫步于美丽的下沙公园,更觉震撼。

一次从“黑”到“绿”的艰难转身

“下沙公园的建设,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而是必须直面各类历史遗留问题,直面摆在眼前的严峻考验。”彭章瑞这样形容下沙片区的升级改造。

上世纪60年代,江门河上的疍家人聚集而居,与水为伴的疍家文化落地生根,下沙“水上人家”形成。随着河岸上茅草房、铁皮棚无序聚集,下沙成了全市最大棚户区;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不完善,也让下沙成为城市最大的安全隐患点,干燥时节火灾频发,每逢雨季房屋受浸,群众苦不堪言;随着渔船、吊脚楼不断侵占河岸,此处成为城市河道最大堵点,恶劣的生活居住条件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黑”是下沙原住民、36岁的雪芬对过去生活的概括。“我和母亲住在葵林老屋中,夜晚漆黑一片,不敢出门,屋前的河水都是黑臭的,周边像大型垃圾场……从懂事起,生活就是黑暗的。”在这种环境中长大,雪芬自卑、孤独,大学时期她甚至不想回到家中。

“每逢台风,下沙群众真是好凄凉。”令下沙原住民谭运洪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雨季,下沙犹如一片汪洋,街坊们或投靠亲戚或暂居安置点,待风雨过后重修家园。“有一年,水浸到脖颈处,年纪大的居民只能由民警背出来、抱出来,转移到安全区域。”

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下定决心尽快解难题。”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江海区区长劳茂昌表示,作为江海版“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中老城区的重要抓手项目、20公里城央绿廊的重要节点工程,下沙改造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治愈“下沙之伤”,首先面临的便是住户的搬迁问题,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5.3公顷土地上挤住着200多户“水上人家”,300多间各色建筑物。

在区委、区政府高位推动下,2019年10月,征迁行动正式启动,2个月完成首期158户居民的意向协议签订及腾房工作。春节过后,稍作休整,二期征迁工作擂响战鼓,不到3个月,下沙征迁所涉及的5家企业、300多间民房征迁完毕,全程无“钉子户”,这是江南街道在下沙项目征迁工作的进展速写。

超常规的“江海速度”背后是超常规的耐心与决心。延续着江海区委、区政府一贯的铁的作风,江南街道成立四个工作组,由街道拆迁办干部、社区干部、退休老党员等组成,在征迁一线凝聚起工作合力。他们拧成一股绳,24小时坚守工作岗位,利用休息时间上门讲政策、量尺寸、签协议,有的女干部带着孩子奔走征迁一线,获得群众的支持与理解。

面对拆迁工作中五花八门的问题,党员干部硬是把遇到的问题逐一化解。群众对政策不理解,干部们把政策法规、补偿标准倒背如流;拆迁群众的家庭纠纷严重,干部们把拆迁办变成“调解室”,请法律顾问常驻;居民对安置房有疑虑,干部们心中就有一套户型资料,地理位置、大小户型、甚至房屋朝向、周边配套了如指掌,让居民放心。

在下沙居民和江海区的共同努力下,破旧棚房一朝拆除,交通、河道堵点逐一打通,曾经的安全黑点已是满眼绿意。

如今,慢步公园,可以“偶遇”雪芬曾经居住的葵林,只见林中一棵葵树与榕树紧紧相拥,“它们不仅象征爱情,也见证下沙蝶变。”雪芬告诉记者,如今她和妈妈已经搬进安置房“惠泽园”居住,房间宽敞明亮,推开窗仍能看见这片葵树林。

一场备受瞩目的城市更新探索

人民的城市,只有更新,才能更加新活。

下沙片区的蝶变,如同一场城市更新的接力跑,征迁工作顺利完成的一瞬间,高新区(江海区)从群众手中接棒。如何在万众瞩目下,完成下沙片区的更新改造?下沙公园用精致和细节,给出了答案。

在下沙公园的建设中,江海区别具匠心,保留独特疍家文化印记,体现亲水特色。彭章瑞对于公园建设的要求是:设计者、建设者要像对待自家房屋的装修一样,力求高质量、高规格、有人情味。

作为城央绿廊的重要节点工程,下沙公园承接城央绿廊一脉相承的风格,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绿化道不间断、无障碍,串联起榕荫广场、咸水歌广场、观浪桥、下沙人行天桥、下沙文化展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等公园功能区域。

公园留存着下沙记忆。咸水歌广场的三个船型树池内,古树默默伫立着,好似三条巨轮扬满风帆,朝江门河驶去。榕荫广场上,原华侨屋内,两颗在墙壁中绝处逢生的古树得以保留,为此项目团队特赴香港与原住民签协议,经加固改造,古墙换新颜,老树焕发活力。

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三元水闸“改头换面”,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结合小海河水生态整治,如今站在水闸处,沿岸美景尽收眼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

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下沙文化展示活动中心、市民公共服务休闲中心颇具岭南建筑风格,给市民更多休闲娱乐空间,文化展示中心存放着下沙老照片,传承疍家文化,留下美丽乡愁;粤剧文化中心,传承粤剧、粤曲精粹,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建在公园里的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既活泼又温馨,让每个孩子收获健康、开心。

结合公园建设,公园边的老旧社区——仁美社区实现全要素更新改造。同时,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对最实用、与居民生活最密切的地方进行改造,包括剥落变色的墙体,坑洼的巷道,老旧昏暗的路灯,老化生锈的排污管等,一一进行整改。

仁美社区居民小冯在上个月出嫁了,施工队连夜填平正在改造的出入口路面,让她十分感动。1月21日一早,温馨浪漫的婚车驶出社区,沿着宽阔平整的江南路幸福前行,身后的下沙公园、崭新的社区是送给小冯的一份暖意,更是送给市民的幸福大礼。

乡村绿廊尽显江海特色风景

廊道美如画 幸福踏歌来

核心提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

在礼乐河畔,一条6.4公里长、红蓝相间的“彩带”将北头咀与会港大道之间的北头咀公园、龙舟公园、水杉湿地白鹭源、蒲葵水岸等特色景观串联在一起,这就是江海区乡村绿廊,沿途绿荫筑廊、苗木成林,生态宜居、村美民富,尽显江海特色风景。

作为城央绿廊的“乡村版”、广东省万里碧道的一部分,乡村绿廊将无缝对接20公里城央绿廊,打造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

“治水”是关键词

以水为纽带,乡村绿廊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形成集休闲运动、田园野趣、龙舟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活力廊道,呈现出一幅碧水畅流、江河安澜、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画卷,成为城乡居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治水”是乡村绿廊建设的关键词。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礼乐河河滩地上陆续建起低矮厂房,由于缺少规划,配套不完善,污水直排,积年累月,厂房变成散乱污集散点,河道淤塞导致河床抬高,行洪不畅。

彼时,江海区开展“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黑臭水体治理,为如今的绿廊建设奠定基础。如今,乡村绿廊的建设已升级为区域河湖治理的3.0版。

2018年起,高新区河湖管理攻坚战正式打响,将河湖“清四乱”“五清”专项行动作为河长制工作的重要举措,全面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当时,礼乐河两侧布满违建厂房,且多数已超过10年历史。

对此,高新区(江海区)迅速制定区、街道两级“清四乱”及“五清”专项行动方案,按照党政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河长具体负责、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由区委主要领导亲自动员部署,成立由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辉荣为组长的清违专责工作小组,全面重点加强对河道管理范围乱搭乱建乱堆的整治。

据江海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历史久远、难度大,区、街、村三级党员干部“点对点”“一对一”联系违建业主,利用节假日约谈协商,发动违建业主自行完成清拆。对部分顽固的“钉子户”,属地街道联合区住建、环保、公安、消防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通过一函(违建告知函)三书(限期改正通知书、处罚告知书、拆除决定书)两公开(公开违建对象、公开拆除效果),走足执法程序,形成强大执法威慑力,河岸边破旧的违建厂房、违规养殖场逐步被夷为平地。礼乐河两岸累计清理行洪障碍物超1000立方米,清理违章建(构)筑物12万平方米,清理生猪14.7万头,清拆猪场面积37万平方米。

“乡村绿廊建设,更强调水环境的综合治理。”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岑明俸表示,项目推进中,高新区(江海区)对礼乐河道进行了统一堤防除险加固,并做好护坡护岸管理,使河道堤防的整体稳固性得到保障,此外结合河流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统筹考虑绿道网系统的建设、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等工作,在防洪治污的基础上建设生态公园、绿色廊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绿廊穿行仿佛“在画中徜徉”

以城央绿廊为标准,江海区乡村绿廊跑步道、骑行道仍延续不间断、无障碍的特点,满足跑步和骑行爱好者的需要。清晨,穿行于骑行道,满目苍翠,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深绿、浅绿、粉红、大红等颜色层次分明的树木、花海向游人张开怀抱,传递出生命的喜悦。一路下来,景致特别,惊喜不断,绿廊穿行仿佛“在画中徜徉”。

乡村绿廊还保留了原生态滩地及树木,最大程度上展现绿廊的“原汁原味”,

水杉湿地白鹭原、蒲葵栈道均以礼乐特色植被为主题,其中礼乐水岸的落羽杉,树高林密,环境优美,具有“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生态田园景观特征,令人过目不忘,龙舟公园则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礼乐龙舟文主题,展示龙舟文化、龙舟精神,倾力打造集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绿色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绿色长廊。

乡村绿廊的配套公共设施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每公里配备一个驿站,方便游人停驻小憩,驿站处展示着绿廊的“前世今生”、建设过程,让游客了解绿廊故事,感受美丽变化;每500米、重要出入口引入共享单车。此外绿廊边建有多个亲水平台、景观眺台,方便游客近距离体验自然山水乐趣。

现在,不少市民,以及礼乐本地居民每天来绿廊打卡,体验徜徉其间的美好,分享生态红利。一条绿廊,万千梦想,它换来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还有绿色发展、美好的生活。

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实现整体规模化经营

打造创新型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名片

核心提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乡村振兴试验田、脱贫攻坚扶贫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近年来,江海区持续发力,推进生态环境、乡风文化、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重点工作落地。在2019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的“省考”中,江海区获评优秀,考核分数位列粤西片区第一名,全省第4名。

如今,利用都市农业生态区毗邻城区的优势,江海区倾力打造都市农业生态公园项目,希望借此实现都市农业的突围。岑明俸表示,要把都市农业生态公园项目打造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乡村振兴的试验田、脱贫攻坚扶贫田,打造创新型都市农业生态公园的名片。

“转”出规模经营新天地

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建有农业科普长廊、荷香园、菜香园、果香园、鱼香园“一廊四园”,配套共享厨房、浅水湾农庄等多个功能区域,“通过土地流转,招募志同道合的社会资本方共同运营,实现整体规模化经营,保证农民收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向收支平衡的良性循环。”岑明俸表示,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建设过程是土地规模化流转的过程,以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理念,达到百姓、企业、政府三方共赢。

在成片的果香园中,向东村村民根叔正在田垄上忙活着,打理刚移植过来用以点缀果园的200多颗桃花。“政府采购我家的桃花,还请我过来照看,我可以多拿一份工资。”根叔说,如果土地加入集中流转,还可以拿到远高于市场价的租金,他希望以后自家的地也能加入。

像根叔这样的村民并不少,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开放后,江海区优先聘请当地贫困户、农户,帮助其就业增收,如果农户到公园里工作,把土地租金分摊到每月,每名农户每月收入至少可达到4000元。

政府如何填补土地流转的资金缺口?该负责人表示,通过规模化生产、高附加值蔬果种植,合作企业的资金注入,收支基本相抵,“公园环境品质的提升、人气的聚集,也决定了土地的高价值,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集中投入,搭建一个多方共赢平台,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梦。”

的确,漫步于“一廊四园”,随处可见建设者的心思:沿着农业科普长廊一路向乡村深处去,连片的奶香草莓、小番茄红润鲜亮。菜香园中,西兰花、芥菜、生菜、恩平勒菜等冬春季时令蔬菜长势喜人,这些具有岭南及本土特色的高品质蔬果经济效益可观,土地价值随之提高。

在忙碌的春季,还能看到无人机在农田上空进行除虫作业,农机在田间不间断喷灌、劳作,“农机+农技”组成亮丽风景线,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成为破题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关键因素。

高效渔业养殖基地里,15个集装箱式鱼塘令人大开眼界,走进塘基便发现,箱体中满是活蹦乱跳的罗非鱼、鲢鱼、鲤鱼等,箱体配有增氧设备、臭氧杀菌装置,调控水体、降低病害发生率。“别看箱体不大,实则‘内有洞天’。”鱼塘经营者表示,每个集装箱最高产量可达到3000斤,对比传统养殖方式,箱体内养鱼长速快,大小均匀,养殖废水进行多级沉淀,粪便还可做养料滋养果香园、菜香园,打造绿色循环农业的示范点。”

“待一整天也不腻”

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建设之初,江海区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给市民“待上一整天”的理由。随着大片油菜花的开放,都市农业生态公园未开先火,正式开园前一星期,日均吸引上千人次打卡,开园首日,适逢周末,公园人气更上一层楼。

“公园能让人慢下来。”市民小静从果香园中走出来,一手拎着刚摘好的一篮草莓,一手拉着充满好奇的女儿,一上午的时间里,母女俩在荷香园停车入园,在油菜花田里游玩后,便一路沿着美丽的村道走到草莓园。她说,在农业科普长廊入口处,她和女儿产生了小分歧,女儿垂涎奶香草莓,自己则想到蒲葵栈道求清凉,最终拗不过女儿,边采摘,边教女儿认识瓜果蔬菜,2个小时很快过去。

太阳高悬的中午,全长1.5公里的蒲葵栈道成为游客们纳凉的最佳选择,高大的葵林为游客撑出一片阴凉,木质的栈道穿梭在古老的葵林中,每隔几米便有一处亲水平台,市民们可缓行、可闲坐,任叶影无所顾忌地映在脸上,披在身上。

浅水湾农庄的帐篷区,已有市民搭起天蓝色的帐篷,铺起彩色餐布,正要饱餐一顿;共享厨房里,年轻情侣从菜香园里摘回新鲜蔬果,打开炉子,在游客们的围观下,试着烹出一道简单的菜肴。

共享厨房门口,笔者再次偶遇小静。“现在,我们想穿过蒲葵栈道,沿指示牌到共享厨房看看,填饱肚子,下午原路返回,到鱼香园打卡、返程。”她表示,园区不能开小车进入,虽然辛苦一些,但可以摆脱依赖,细心体验园区每一个细节,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小朋友玩累了晚上可以睡得更香,园区项目多、互动体验感强,“待一整天也不腻。”

言论

“不辞长做江海人”

美国著名建筑师埃罗·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可以看出它的抱负。”我们可以感受到,2018年以来高新区(江海区)经营城市的力度,也能强烈感受到这个区域对于品质提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孜孜追求。

如今,距离高新区(江海区)提出江海版“三区并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两年有余,市民也迎来了城央绿廊、江门儿童公园、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昨日开放的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下沙公园、都市农业生态公园、乡村绿廊等10余个实打实的民生项目,它们无一例外都成了“网红”。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党毅浩 范锦桦

昨日开放的两大公园也是如此,下沙公园还未开放便已崭露头角,都市农业公园的油菜花田则早已在市民的朋友圈“种下花海”。高新区(江海区)让城市充满新意、充满绿意、充满智慧、充满便捷,让城市品质提升、特色凸显、吸引力大增。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市民的自豪感——面对笔者,下沙原住民谭运洪虽然略显紧张,但心底的骄傲却藏不住。他带着一沓老照片展示下沙旧貌,记录生活中的苦与甜。下沙公园建好后,他不仅每天自己来逛,还带着老街坊共享发展红利,共寻下沙记忆。下沙征迁第一期、第一户的老徐,万般不舍来之不易的大瓦房,但看到下沙公园气派的规划和诚意之后,他投出了赞成票、竖起了大拇指。他说,自家的新房还在江海区,如今的江海区一年一个样,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已成为历史。

城市进步带给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已经深深扎进心底,实实在在地打动人心。许多市民由衷感叹“不辞长作江海人”,同时也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新区(江海区)会继续交出更多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党毅浩 范锦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