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5登《自然》!深圳走出的“石墨烯天才”曹原再次震惊世界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2021-02-05 11:17

在顶尖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

被看做是科研工作者学术能力的象征,

也是大部分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而1996年出生的曹原不仅做到了,

还是5次!

2月1日,曹原第五次

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他与团队关于石墨烯的研究

也有了“第三层”的重磅突破。

三年内5次登上《自然》

最新在《自然》发表的论文,曹原和Jeong Min Park 为共同第一作者,此外曹原还与他的导师、帕布罗·埃雷罗教授共同担任论文通讯作者。论文指出,三层扭转石墨烯能够表现出超导性。在新的三层结构中,中间一层石墨烯相对于外层以新的角度扭转,其超导性比双层结构更稳定。这个“三明治”比双层的“魔角”石墨烯更加稳定,并且能够通过两种相互独立的方式进行调节。这样的结构或有助于理解实现高温超导需要的条件。

被《自然》杂志称为“石墨烯驾驭者”的曹原,这一次“玩”出了新高度。专业期刊评价说:“该研究结果建立了一系列可调谐摩尔超导体,它们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强耦合超导的基本认识和应用。”而这,也造就了曹原三年内5次登上《自然》的佳话。

现在,

各方声音都在猜测——

曹原会否成为

“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盛名之下依然清醒

虽然不到25岁,但年轻的曹原已经成了《自然》的常客。令他名声大噪的是2018年3月6日,《自然》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第一作者就是曹原。

当时《自然》都来不及排版,就迅速以背靠背形式刊登了关于转角石墨烯的重大成果,文章还配以第三篇文章作为评述,足见这一发现的非凡意义。当时,曹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物理界认为,曹原此举解决了困扰世界物理学家107年的难题,取得了石墨烯超导领域的重大突破。

2018年,曹原登上了《自然》年度十大科学家之首,成为该杂志创刊149年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入榜者。紧接着,曹原又以22岁的年龄入选了福布斯中国发布的2018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科技领域榜单,成为了入选者年龄最小的一位。

2020年,曹原重现“《自然》背靠背”的奇迹。曹原及其团队连续发表两篇文章,探讨用同样的方法应用于其他二维材料体系,继续完善 “魔角石墨烯” 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盛名之下,曹原的科研脚步并未停止。2021年一开年,就能有如此重磅的科研成果问世,显示了他的钻研和踏实。据曹原在中国科技大学念本科时的导师曾长淦教授透露,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光环,曹原还是“很清醒的,很低调,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屏蔽掉外界的声音,专心在自己的工作上面。”

创新之路始于深圳

曹原再掀“巨浪”的消息传到深圳,深圳耀华实验学校的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转载了这个消息。这位“天才少年”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创新之路始于深圳。

曹原在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就读时期照片。

曹原出生在四川成都,3岁时跟随父母来到深圳。虽然他因为爱动手而“破坏力”极强,但独具慧眼的耀华实验学校看到了曹原的巨大潜力,将他和另外两名“天才少年”组成了一个三人小班。学校专门为他们腾出了一间校长办公室,并安排了6位老师,专门为他们授课。

曹原当年的数学竞赛主教练、现耀华实验学校副校长胡凤元老师告诉记者,在耀华读书期间,曹原除了在校期间投入大量时间去学校实验室做实验,他还在自己家里搭了一个小实验室,还购置了一批化学、物理的实验仪器,经常自己在家进行实验。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曹原震惊世界的成果背后,是在深圳读书期间埋下的种子。

有趣的是,曹原曾经的物理老师黄佳堂说,在课堂上,他曾为曹原等人讲过“超导状态”,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在常温下发现超导材料,就可能颠覆世界。“现在的技术还做不到,这需要你们这一代人的研究,如果你们研究出来,那有很大可能会改变世界!”黄老师曾这样勉励学生们。没想到,老师当年的一句启发,居然为曹原的发展之路埋下了伏笔。

曹原在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就读时期照片。

曹原曾说,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聪明,与团队成员相比也并不突出。那么,是什么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攻城拔寨、不断刷新高度呢?他在麻省理工的导师帕布罗·埃雷罗教授向《自然》透露了曹原的一个特质——坚持不懈。有一次,他长达6个月的研究被证明只是偶然,价值不大,“他有些沮丧,但依然打起精神继续干”。

认准方向就坚持到底,或许这就是曹原成功的“秘密”吧。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党毅浩 范锦桦


(作者: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