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近日,东莞市大朗镇鸣凤小学顺应四季农时,在校内的“开心农场”播下了黄豆的种子,并组织全校师生在水稻田里开展拔苗插秧的劳作体验,填补学生食农和田园教育上的匮乏,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思想教育。
记者了解到,这个深受师生们欢迎的“农耕课”,是鸣凤小学正在大力推进的“食农教育”,目前全校500多名师生每周都要到地里劳作,当一回真正的“农夫”。
每个班级都拥有自己的小农田
当前适逢春耕时节,4月4日,记者走进鸣凤小学的“开心农场”,一片生机勃勃的菜地映入眼帘,油菜、韭菜、大蒜、胡萝卜等一应俱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场里面还出现了一块水稻田。
记者在现场看到,艳阳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围在稻田边,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解拔苗插秧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学校还专门请来了老农带领学生们挽起衣袖裤脚,在田里亲身体验插秧乐趣。拔苗、播种、插秧……这些平时在田间见到的耕作情景,被“搬”到了小学的校园里,而种水稻的“主角”是满脸稚气的小学生。学生们告诉记者,他们非常喜欢在菜地里上课,既能体验田间劳动的辛苦,又能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
“‘开心农场’也称‘凤耕园’,是我们学校开展‘食农教育’的综合实践劳动基地,大约有5亩地,划分成多个不同区域,每个班级都拥有自己的小农田,让学生们依据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深耕浅种,掌握更多农活知识,尊重自然,珍惜粮食。”在田边手把手指导学生的鸣凤小学教导处主任、“食农教育”课程负责人陈玉莲告诉记者,让学生亲近土地,实际参与耕种,亲身感受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会给学生带来更直观更深刻的收获。
“现阶段,我们主要是种豆,比如黄豆、黑豆,还有黄瓜、南瓜和冬瓜等。”陈玉莲说,接下来,学校打算让学生种玉米、高粱和粟米。
陈玉莲介绍,该校此前已经尝试给学生开展“食农教育”,今年开始,学校对“食农教育”进行了规范,成为常设课程。其中1-2年级每周一节课,3-6年级每周两节课。
家长点赞“食农教育”
自从有了“开心农场”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名言诗句,以及24节气歌,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或者宣传标语里,更多地已化作为鸣凤小学所有师生内在的一种精神素养与生活习惯。
“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也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鸣凤小学校长谢慰意说,现在学生饭量增加了不少,“光盘”率越来越高,基本没有剩饭剩菜,“尤其是蔬菜,以往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吃,但现在大家都想多吃一点,多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据悉,该校500多名学生中午都在校午托,也在校用餐,“开心农场”产出的蔬菜大多在学校饭堂加工。
目前,该校的“食农教育”深受家长与学生喜爱,学校还会不定时发一些种子让学生带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过一把“耕种瘾”。“这种做法很有意义,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创意无限,多接触自然放松心情;一方面又能增长知识,特别是食安知识,非常好。”许多家长都纷纷点赞。
陈玉莲介绍,“食农教育”就是通过劳动、探究,体验人与自然的彼此关联,让学生关注自身健康,也关注土地健康、地球健康,让健康饮食和食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得到保护。
【读特新闻+】
“食农教育”知多点
从字面上来说,食农教育就是饮食教育以及农业教育。但从实践上来说,食农教育是一种强调“亲手做”的体验教育,通过劳作体验建立学生与食物、学生与土地的关系,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养选择食材的能力,寻求拓展孩子们的种植视野和烹饪视野,并且对农业生产者有更丰富、立体的认识。
鸣凤小学为了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的发展天地,构建促进学生创造力形成的体验机制,发展和完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劳动技能体验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自然、生物、体验学习、综合领域、团体、课外生活等领域课程,在各个年级推动“食农教育”。引入专业老师、老农和有经验老师依据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进行教学。
教育内容包括农耕教育、饮食文化教育、食品安全教育和保护环境教育等几大块。教学重点如下:观察、认识、记录校园资源,学习做自然笔记;按节气学习种植农作物,获得劳动技能;研究各种农作物与自然、与人的关系;研究校园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寻求拓展孩子们的烹饪视野。
见习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