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树上睡白天林下跑,这款扶贫鸡火了

读特记者 石义胜 实习生赵俐苇文/图
2018-04-09 08:19
摘要

“请问,你这走地鸡怎么卖啊?”“这鸡已经断货了,最后这几只早被人预定啦!”清明节前,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八社区的贫困户邓志生接连婉拒了几位慕名而来的顾客。

“请问,你这走地鸡怎么卖啊?”“这鸡已经断货了,最后这几只早被人预定啦!”清明节前,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八社区的贫困户邓志生接连婉拒了几位慕名而来的顾客。

邓志生家养殖的成功经验带了个好头,如今,八社区3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当中,大部分开始养殖土鸡。去年有31户实现增收脱贫。

但这一养殖计划最初推行得并不那么顺利。

八社区曾是陆丰华侨农场的一部分,几十年前接纳了来自印尼、越南等国的大批归侨,目前是深圳前海管理局结对帮扶对象。主导产业是水果种植,但效益一直不理想。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文涛来到这里后,就对八社区的产业帮扶作了远、中、近期规划。近期着力推广投入少、收效快的土鸡养殖。

尽管当地有林下养鸡的传统,但规模小基本上自给自足。对于要大规模养殖,不少贫困户表达了顾虑,“怕遇上水患、鸡瘟,投入打了水漂。”

为了降低投入成本打消顾虑,工作队决定从产业帮扶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户均支持6000元,免费为贫困户提供鸡苗、围网等生产物资。

邓志生患有腿疾,早年工作不稳定,10多年前婚姻破裂后就一直在外谋生。当他得知工作队要进村推广土鸡养殖,他立马返乡,第一个响应号召,母亲王巧玉也非常支持他创业。

正是因为打了这个头阵,才有开头邓志生家的鸡卖断货的那一幕。王巧玉说起来也十分高兴,阉公鸡130元一只,卖掉了一百多只,目前果场剩下的4只阉公鸡也在一个月前就被主顾预定。“去年我们家养了500只鸡,现在只剩下300多只母鸡了。”后面的客户想买只能预定新鸡苗,但得等4个多月的生长周期,一到节假日就供不应求。

鸡卖的好,鸡蛋也走俏。邓志生把收的鸡蛋拿出来展示,青的、粉白的、红的,形状好,个头大。“深圳、广州很多人加我微信跟我买土鸡蛋呢!”王巧玉掏出手机给记者看,显示南山月亮湾一位陈小姐、福田皇御苑一位邹先生前几天都跟她买了60枚土鸡蛋、2元一枚含快递费。如果是附近的居民买,1.5元一枚,王巧玉可以骑电动车送上门。

目前正值荔枝花季,走进邓志生的果场,花香怡人,成群的芦花鸡在林下悠然觅食。“现在一天能收200多枚土鸡蛋,基本不过夜,产多少卖多少,一天的毛收入有三四百元。”邓志生说,之所以卖得好,主要是因为林子大,鸡全是散养的,虽然利用扶贫资金搭了鸡舍,但走地鸡放养野惯了,连晚上睡觉都落在树上睡,吃的是天然谷物和玉米、还有卖不上价的农家果,鸡和蛋口感都非常好,口碑也就传开了。

如今,养殖土鸡的计划已经帮助八社区的贫困户逐步实现脱贫。以前八社区的水果种植主要是传统树种,黑叶荔枝等低端品种种植面积大,但丰产不丰收。如今,养殖收益大部分用来改造果园发展生产,马来西亚红杨桃、猕猴桃等走俏水果正逐步取代传统树种,大伙的收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长效脱贫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强。

此外,为了扩大销售渠道,工作队正在帮助村民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微店”,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渠道和信息便利,帮助大家把八社区的农副产品在线上推广、销售,打造品牌,希望借助土鸡这一单品带动其它农产口销售。

华侨管理区自然禀赋好,农业产业特色明显,拥有被评为汕尾市名优产品的“奎池油柑”农业品牌,但是生态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工作队目前已与多家来自深圳等地的龙头企业联系,希望通过深入合作,将包括八社区在内的华侨管理区打造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未来打造为粤港澳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真正把当地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石义胜 实习生赵俐苇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