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校园里最美的那棵凤凰木,被命名为“春韵树”。1月27日上午,“育才文化新高度 我们相伴走过的青春岁月”——《春韵网20周年文丛》新书发布会在育才中学举行。
深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刘小宁,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刘根平,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徐蔚琦,育才中学校长郑春华出席活动并致辞。
让人惊喜的是,深圳出版集团董事长尹昌龙,作家、资深媒体人胡洪侠,知名作家邓康延欣然受邀出席发布会,并作为“文化沙龙”嘉宾,阐释春韵网20年与城市阅读、蛇口精神与育才文化。
育才中学创校校长陈难先,育才中学第三任校长王庭尧,以及育才中学原副校长、南山区教科院课程与教学部部长何必峰,南山区教科院教师研训部部长银艳琳,南山区教科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茹清平,以及育才中学最受学生喜爱的语文教师之一蒋波亮相“教育沙龙”,六位教育人追忆以育才中学为代表的蛇口改革风潮,分享他们与育才的故事。因疫情和场地限制,无法亲临现场的师生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了新书发布会。育才中学副校长陈振亚主持活动。
一辑五卷:556篇文章、259万字
“作为高中课改独辟蹊径的探路者,深圳市育才中学春韵文学社最初创办于1992年。1999年春韵文学网站(www.chunyun.net)创建,成为全国第一家以中学文学社为基地、以全球中文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校园文学门户网站。作为文字写手的美丽新世界,春韵网站为文学爱好者们打造了一个高端的成才平台,让他们在文学的天空播撒群星。
育才中学“青春读书课”教师、春韵网创办者、《春韵网20周年文丛》主编严凌君介绍,春韵网作为国内首个网络化运作的文学社,最高日活流量25万人次,2002年入选“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特色网站”……至今,该网站在海内外已有5万注册用户、18万文章、200个社团。
2019年是“春韵网”创立20周年,《春韵网20周年文丛》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集纳了在该网站公开发表的优秀作品,包括育才校长、育才教师以及春韵学子的文学佳作,教师们耕读余墨,风雅在兹,学子们高手过招,水涨船高。其中,该书最早的一批学生作者,如今早已为人父母。该书收入556篇文章,共259万字,教师作者99人,学生作者逾400人。“一辑五卷”分别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歌散文卷》《欸乃一声山水绿·小说童话卷》《菊花须插满头归·教师佳作卷》《此情可待成追忆·育才故事·教师卷》《青春作伴好读书·育才故事·学生卷》。
对《文丛》新书,大家送上了诚挚的祝福和敬意。
“一个高中学校同时公开出版发行五本新书,这是值得祝贺的事,也说明育才师生有思考力、有表达力。”刘小宁希望,育才中学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打造新的育人范式,示范引领,彰显出育才特色;在教师培养上下功夫,结合示范校建设,探索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在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方面做出新的探索,继续发挥学校在排球队、游泳队、足球队等领域的建设优势,在确保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刘根平提出,20年前就开始运用网络开展文学教育,是育才走在全国前列的探索,“育才”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个人都要认真阅读、不断书写。育才中学在教育乃至各个领域都秉持着“敢为天下天”的精神,不断前行,施行了很多国内领先的创举,这与南山区“东方硅谷、教育先行”,“打造世界一流教育”的定位始终高度契合。他提出,新书发布会是一个仪式,也是一个新起点,学校要继续教好文学,培养更多接班人,把“春韵”的接力棒更好地传递下去。
徐蔚琦表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文艺事业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本由育才师生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集,是育才文学蓬勃发展的产物,更是育才教育文化欣欣向荣的体现。
郑春华认为,没有文学的校园,会像是考试的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程序清楚、操作明确,但没有精神港湾和自生的人格感染力。文学不是教育的旁观者,不是分数的敌人,不是考试的颠覆者,它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与历久弥新的教育力。
文化沙龙:探寻“春韵”人文价值
在“文化沙龙”环节,尹昌龙、胡洪侠、邓康延三位知名文化学者受邀出席文化沙龙,深层次阐述阅读与文化的育才视域。
“严凌君老师主编的《青春读书课》曾创造了出版的一个奇迹,20年《文丛》再次由海天出版社出版,期待合作中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尹昌龙高度评价了《丛书》的出版,他表示,春韵对文学的坚持是对蛇口基因的传承,让这种精神,变成了一所学校如此厚重的文化基因,让人尊敬。在深圳的“春”字头建筑中,春茧、春笋、春韵……恰恰是这样一个和青春相伴、和写作相伴的空间,更具有精神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文学写作至关重要。文学写作可以培养独立人格、独立灵魂、独立思考,这是春韵网20年的功绩,也是全民阅读进入一个深层次阶段所要关注的问题。
胡洪侠认为,蛇口是一个生产奇迹和全国第一的地方,诞生“春韵”也许不足为奇,但20年坚守令人敬佩,“春韵”通过时间的磨砺,已经实现了自我的经典化,春韵就是一部育才发展史、也是一部历史的青春侧记。他提出,春韵是育才校园“敢为天下先”精神文化传承的表达;蛇口有一种“为天下担当”的精神,“春韵”打造开放的全国校园文学网络平台,体现着这种担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以春韵为核心的育才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育才人骨子里的理想主义;最后,春韵不止是文学现象,更是“人学”现象,以推动“全人教育”,最大程度尊重和保护了孩子们“自我书写”这一与生俱来、成就自我的文化权利。
“在深圳这样一个多变的时代和多变的空间里有很多选择,我们身边有波澜壮阔的大海、奔流不息的江河,可是育才中学的严凌君老师和他的同伴宁愿做一口深井,铆定在蛇口这片土地上,当我们回眸才发现,教育的这口老井,笃定坚守,深沉厚重,我们才知道他的珍贵!”邓康延表示,10年的企业就可以被称之为“老字号”,育才的春韵坚守了20多年,这是春韵的“深”。而“春韵”的“广”则体现在,“青春读本”不仅让育才,还让全国学生都记住了她的清澈,提供了教育的一个路径、一个范本,曲径通幽开辟了另外一个多元空间。
教育沙龙:启发与感悟同在
陈难先、王庭尧、何必峰、银艳琳、茹清平、蒋波,六位教育人在“教育沙龙”上分享了他们与育才的故事。
陈难先提出,读书就是教育,学校里“书声琅琅”,学生通过读书成长为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才。育才是把“教育的传统”现代化,既保留私塾读书的传统,又衍生了现代化发展,将“春韵”打造成一座花园,让学生在读书的乐园中,师生平等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教育的要义。育才的春韵是在传承文脉、塑造新时代的学生、坚守蛇口精神,这是春韵的生命力所在,是教育可喜的地方。
“我刚刚读了《文丛》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写出了老师们对育才的深情厚谊,让人感动。”王庭尧回忆,创办春韵的重重困难都在证明这份坚持的不易与20年磨一剑的可贵。袁庚常说一句话“年轻人往前走不回头”,这句话激励了很多人,也包括严凌君老师。如今,“春韵”已经成为育才一张靓丽的名片,是很多育才毕业生魂牵梦绕的所在。
蒋波分享了两幅对联,第一幅是介绍陈难先校长,“校长本是学长,先生毕竟书生”,让有学问的人做校长,带动大家做教育家型的老师,描绘了育才浓郁的文化氛围;第二幅是描写严凌君老师, “书生捉刀敢敌一国否,秀才识字能尽天下无”,上联引用了学者谢泳对《青春读书课》的评价“一人敌一国”,下联赞赏了严老师广博的阅读面。以严凌君为代表的育才老师创造了诗意的气息,所以才有了“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深情厚谊。
何必峰认为,育才中学不只是文学在坚守,传统的游泳项目、排球项目,以及新设立的足球项目都是在创新中的一种坚持,以行动表达对学生兴趣特长的爱护和尊重。在时代大潮中,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革,文学也必定迎来下一个繁盛时代,再一次扬帆远航,正当其时。
银艳琳回忆,1990年来到学校时风华正茂,育才有着包容天下的“海文化”,教育就是彼此成全,严凌君老师就这样一直默默地以其贡献成全着育才中学的文学气质。文学读书是一种教育力,深圳读书月名师论坛放在南山,是对南山坚持读书的一种信任,对推动阅读也起到了极大作用。
“教育是百年树人,在全人格的教育中重视成绩却不拘泥于分数,坚持让受教育者在未来的学习乃至工作中受益,让长远的成就在学生心底生根开花结果,这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茹清平认为,严凌君老师在语文阅读和文学教育方面的成绩可以载入教育史册。他提出,最近育才中学再次获评示范校,应该是教育大格局的示范、校园文化建设的示范、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示范、名师培养的示范,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示范。
附:《春韵网20周年文丛》新书简介
《此情可待成追忆·育才故事·教师卷》
育才有故事,人人是主角。
育才,从来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学校,是育才人亲手缔造的人间佳话。育才在滩涂上拔地而起,在大潮中从容前行。从“培养与资本主义打交道的人”,到“不求人人成为精英,但求人人走向成功”,到以“激情、使命、行动、创新、荣誉”为核心的“新育才精神”,到“新优才计划”,育才的每一次嬗变,都是在深厚文化积淀基础上的自我传承与革新——在老师们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育才发展的轨迹,也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一部文集表明一种态度,弘扬一种观念,育才期待更多教师拿起笔,写出更多作品,写出一片春花烂漫,写出一片秋月朗朗。
《青春作伴好读书·育才故事·学生卷》
育才有故事,我们是作者。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本文集凝聚了几代育才人的回忆,收录了春韵二十年来学生们笔下的育才故事,其中最早一批写作者早已为人父母。在《花季雨季》里当演员的经历、2005年成人仪式上的誓词,还有育才老食堂的那些趣事……都随着秋天的海风再次轻轻拂过育才学子的面庞,海风依旧,故事常新。它串联起了未来、当下,乃至五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育才人,在文字的意蕴中,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欸乃一声山水绿·小说童话卷》
《碧海青天夜夜心·诗歌散文卷》
高手过招,水涨船高。青春有韵,化作文章。
这两本是学生佳作集。常言道,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春韵的孩子们,小心翼翼的常识文学历险,像一群野马,勇敢冲撞世界的边界,为的是在人生旅程上留下坐标,在人世间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有的人,无须什么理由,没来由的,就是想书写——纯粹的书写的快乐,驱使我们不断留下文字。日复一日的书写,或许改变不了时间的面貌,却留下了青涩心灵最动人的模样。像司汤达的墓志铭所书:我们活过,爱过,写过。
《菊花须插满头归·教师佳作卷》
耕读余墨,风雅在兹。
文字,是可以打败时间的。活在其中的,是我们相伴青春的不老容颜。二十年,一个新生儿足以长成风华正茂的青年。春韵网,在这个节点上,回顾一路上的蹒跚脚印,有人迹板桥霜的开拓前行的快感,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高手云集的热闹,后来,又有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闷杀。雁过留声,做过的事情总要留下一点痕迹,于是,就有了这个《春韵网20周年文丛》,其中的“教师佳作卷”,收集了育才同仁以及校外同气连枝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之余的零星散墨,我们想把二十年间那些美丽而难忘的瞬间保留下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菊花须插满头归。
编辑 董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