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艺术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为啥这么火?

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视频
2018-03-29 19:28
摘要

香港如何用十年时间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重要版图?今年已经进行到第六届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似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3月27日到3月31日为期五天的时间里,艺术之光笼罩香港,艺术、天价、明星、资本,无一或缺,巴塞尔犹如一块巨型磁铁,吸引着全球艺术人士的眼球。

香港如何十年时间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重要版图?今年已经进行到第六届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似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3月27日到3月31日为期五天的时间里,艺术之光笼罩香港,艺术、天价、明星、资本,无一或缺,巴塞尔犹如一块巨型磁铁,吸引着全球艺术人士的眼球。

作为亚洲地区每年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艺术品一级交易市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第6年已完全进入了成熟期,发展出了稳定的交易市场与系统,并且成为参展画廊与藏家建立、巩固关系的重要场所今年共有248家参展画廊齐聚香港,当中包括26家香港本土画廊、9家印度画廊,28家画廊首次亮相。

巴塞尔如何见证香港火热的艺术市场,哪些艺术品会成为“爆款”以及艺术如何塑造一座城市的气质?针对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来到巴塞尔,采访了相关的业内人士给出独家解读。

见证香港艺术市场不断“升温”

仔细梳理香港艺术市场这十年,可谓一路高歌猛进,鲜花油烹。2008年,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HK)的举办一鸣惊人,香港开始受到关注。但当时香港艺术市场还是以拍卖为主。

数据显示,在2011年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拍卖市场,那一年,白立方画廊在香港成立新空间。此外,贝浩登、乐曼慕品画廊、德萨画廊等欧洲画廊也在这一阶段相继入驻,见证了香港的第一次国际画廊入驻浪潮。

第二场浪潮始于2013年,当年Art HK被巴塞尔艺术展纳入旗下,香港艺术市场拥有了更加可靠的背书同年,首届香港画廊周的启动。到2016年,香港的现当代画廊数量达到100余家,其中有70多家本地画廊,30多家国际画廊。

自2013年香港巴塞尔开始融入香港的六年,它见证参与了艺术风尚的塑造。在这里,经典与新潮,外来和本土,在东方视野下展开。从某种程度上说,每年“买气十足”的巴塞尔以亮眼的销售“成绩单”为香港艺术市场注入了一针针“强心剂”。

本届香港巴塞尔开幕的前一天,香港H Queen’s大楼迎来了多画廊开幕,当中不乏刚刚“落户”的一线国际画廊的身影,如卓纳、佩斯、豪瑟沃斯等。火热的艺术现场,寸土寸金的中环黄金地段,艺术家、画廊家、收藏家与穿梭在皇后大道的明星、路人、小贩共存,混杂出一番饶有生趣的都市景观。

随着市场和观众的成熟,香港巴塞尔在市场定位与吸引力方面越来越自信。艺术从业者崔宝每年都会来巴塞尔,他感到国外的一些画廊越来越关注以内地为中心的亚洲收藏群体快速壮大的现象。“他们是带着期望来香港巴塞尔的。我们都知道,画廊的经营成果高昂。通过几年的摸索,西方一线画廊通过巴塞尔对藏家的口味逐渐建立了精准的判断,所以才会信心满满在香港开设画廊。

以豪瑟沃斯画廊举例,其在H Queen’s每个月光租金就达100万港币,加上其他的支出,成本不菲,之所以还会坚定不移来到香港,正是看好了这块市场。豪瑟沃斯的画廊主伊万·沃斯表示:“在过去的10年内,香港的艺术品市场——甚至整个亚洲的成长都非常惊人。特别是在过去这几年,来自这个地区收藏家贡献的销售额同比2013年已经增长了一倍,而现在中国收藏家贡献的销售额占比12%。”

西方现代大师成“硬通货”

在香港巴塞尔,哪些作品最容易成为“爆款”?答案十之八九是:西方现代大师。

毕加索、赵无极、莫兰尼、基里科、夏加尔……这些在艺术史上闪着金光的大师成为巴塞尔的“硬通货”,备受藏家热捧。对于国际一线画廊来说,知名西方战后及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已经成为画廊在亚洲的销量保证。

在预展首日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德·库宁于1975年创作的作品《无题XII》被一位私人藏家以3500万美金的价格收藏。这幅作品已经有围栏围起来,但仍无法阻挡源源人群驻足;亚历山大·考尔德作品是佩斯画廊本次带来最贵的作品,价值超过700万美金;台湾耿画廊的赵无极的《12.89-02.90》以2400万美金位居成交作品的前茅;GAM画廊首日以逾100万欧元的价格出售了一件马克·夏加尔的水彩创作……预展首日的交易盛况反映出西方现当代大牌艺术家在亚洲市场的强势表现。

荷兰裔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德·库宁作品

佩斯北京总监程雪表示,香港巴塞尔主要针对亚洲藏家,因此带来的作品也是定位在亚洲藏家的品味与喜好方面。“考尔德是深受藏家喜爱的艺术家。以往,收藏其作品的有私人藏家、也有专业机构。”

Lévy Gorvy画廊已经连续五年来到巴塞尔,画廊负责人之一多明尼克·李维对市场有着敏锐的观察。他分析说,亚洲藏家数量在稳步增长,同时人们对战后艺术和美国艺术的兴趣愈发浓厚,市场对西方艺术的兴趣呈现持续增长的可喜现象。”

西班牙立体主义艺术大师毕加索作品

除此之外,大师作品也是吸引观众的亮点之一。平时鲜少有机会能一次性看到大量大师的真迹,对于专业观众和艺术迷来说,巴塞尔永远充满吸引力。

除了大师作品之外,今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巴塞尔“艺聚空间”单元,以互动性与沉浸式艺术作为策展主题。一位参加展会的观众路女士表示,今年的巴塞尔的很多装置与互动项目强调参与感,让艺术与观众更贴近了。虽然有些装置艺术有点看不懂,但大家都能静心看导览。可见,观众对艺术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大,鉴赏力也在提高。”

艺术塑造城市气质

白俄罗斯裔法国现代艺术大夏加尔作品

三月的香港,整个城市都充满着艺术的味道。艺术如一颗亮眼的珍珠将街道、码头、画廊、美术馆、建筑串联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

除了巴塞尔之外,3月27日-4月1日,第四届Art Central香港中环海滨活动空间举办。来自全球各地共计102间画廊,在多个策展项目中为观众与藏家们带来现当代艺术大师及新锐艺术家们的精彩作品。

除此之外,香港的大小画廊也趁机推出各种“重磅”展览,美国当代知名艺术家马克·布莱德福特、奈良美智、戴尔·奇胡利、周春芽以及“艺游维港”雕塑群竞相举行,艺术不仅仅局限于美术馆或者展览场,而是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Art Central“装置汇萃” 的策展人郭瑛看来,艺术带给这座城市除了商业化之外,还有很多积极的影响。“香港市场的发展拥有扎实的基础底蕴,观众及藏家接受度高,政府部门也非常支持艺术的发展。唯一缺失的,就是更深入的研究以及文献资料,但这些恰恰可以促使社会对艺术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记者手记

是卖场,也是秀场

打破了绘画与浮雕界限的美国艺术大师法兰克·斯特拉作品《可丽耐星 II》

今年巴塞尔香港艺术展开幕之后,朋友圈流行一句话:用脚步丈量艺术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因为除了在香港会展中心你要跑断双腿穿梭在其中之外,中环港口、毕打街、皇后大道新开的艺术地标H QUEEN’S都有大量的展览开幕,吸引着人冒着磨破脚的风险到处打卡。

这时候即使你准备了一双舒适的平底鞋,似乎用处也不大了。

巴塞尔将3月的香港变成了艺术之城,政府机构甚至将3月定为香港艺术月。此时的香港不仅像个大卖场,也像一个大秀场。比如你会在某个展览中不经意地跟赵薇擦身而过,又或者在会展中心看到在保镖簇拥的周杰伦,当你想向前一步时,保镖会立即阻止;又或者不经意捕获“野生”的村上隆,他一身随时可以淹没在人群的衣裳,甚至留起了胡须,戴着棒球帽,跟你合照时还会露出憨厚的招牌笑容;还有杰夫·昆斯在自己的雕塑作品《蓝鸟花盘》各种自拍凹造型,看起来真享受这种亲民方式。

美国当代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的雕塑作品《蓝鸟花盘》

秀场之上,艺术家、作品、观众、藏家、媒体,各得其乐,节奏是欢欣的,不少画廊还准备了香槟酒。许久未见的朋友会在厅内的某个转角不期而遇。人们从全世界各地涌向这里,让艺术成为众多语言中的一个。当然这里充满着资本、繁荣、野心勃勃、连空气里都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你刚刚看过的一幅画可能下一秒被一位藏家买走,这里从不缺乏惊奇与冒险。

“艺术”一下子变得随处可见在这里,没人会为眼前看到的奇怪作品或者行为艺术发出惊讶声。更多时候,海量以及大师的艺术品在眼前一晃而过,而人们还要争分夺秒的“占有”更多的东西。

想起艺术家徐冰的一句话,他说,“艺术在今天,和人群、社会及其他领域发生关系的方式真的和过去不一样了。它真的是很怪异的一种方式,这种怪异不是说不好,而是超出了我们旧有的一种观念。比如说在巴塞尔,各个人群都来看艺术,艺术变得和任何领域都发生了很紧密的关系。在巴塞尔这种国际艺术展才能感受到这些,在美术馆、个展或者国际性的展览上是感受不到的。”尹春芳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