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被应用到了猪脸识别上 农业管理越来越讲究精细化

好奇心日报
2018-03-28 15:58
摘要

截止周四,全国已有 1692 个养猪场的168821 头猪参与了猪脸识别体验。据该项目的专家介绍,“人工智能可以打通基因、营养、疾病、环控、管理五大核心要素之间的数据连接,精准定位关系,实现精准的养猪生产”。

据《广州日报》的消息,上周一支掌握猪脸识别技术的团队已经入驻广州种业小镇,其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养殖管理、食品安全等领域。

目前,全国已有1692个养猪场的168821头猪参与了猪脸识别体验。据该项目的专家介绍,“人工智能可以打通基因、营养、疾病、环控、管理五大核心要素之间的数据连接,精准定位关系,实现精准的养猪生产”。

猪脸识别技术(图/广州日报)

AI和大数据技术现在对于农场、牧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全世界的试验者们都在讨论着如何才能将人工智能和面部识别嵌入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Evergreen FS长青,美国的一家提供农业计算技术的合作社,通过应用AI 分析代替肉眼来发现农田里正在发生的紧急情况,如农作物真菌的生长和缺水。尽早发现这些疾病可以在减少损失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硕士James Paterson与Benji Meltzer合作建造了强大的无人机,农民可以通过鸟瞰来监视农田,并用计算机解读从卫星和无人机获得的图像。这项技术可以呈现出长期的生长趋势,以帮助获得更详细的信息,优化作物产量并降低成本。

全球食品巨头嘉吉也在今年2月开始对奶牛进行面部识别技术试验,通过使用脸部识别来追踪牲畜的行为,饮食习惯和整体健康状况,并且直接向农民发送即时警报。

嘉吉的奶牛面部识别(图/cargill)

农业一直是关系到各个国家安全的基础产业,新技术或许会让一些技术推崇者对未来更加乐观。

商业咨询公司沙利文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考虑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城镇人口的持续增加,猪肉的市场需求将继续上涨。到2021年,中国的猪肉消费总量预计将达到5,887万吨。

面对国内庞大的需求和并不集中的养猪场分布,通过使用美国农业那种自动化、高密度的规模化养殖方式是一条正在进行的道路。而未来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探索,将会加快中国的生猪产业的行业结构优化和市场整合。

继网易2009年发展“生态养猪”,丁磊把“未央猪肉”带到去年乌镇的互联网大会后。阿里巴巴发展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终端“ET大脑”,进行针对养猪管理的研发和训练。京东在去年也举行了一场“猪脸识别”AI比赛。互联网大咖和企业的纷纷加入,使中国的生猪养殖业仿佛迎来了自己的“风口”。

阿里智能养猪宣传标语(图/搜狐)

但猪脸识别及其所代表的农业AI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中也面临着问题,在知乎上有一条提问,“如何看待京东金融JDD大赛今年举办的猪脸识别比赛?”

京东金融的官方账号在回复中表达了一些困扰,如猪的生长周期短,外貌变化快,识别难度高且因为很难长时间正对镜头,数据采集难度高。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缺少不同品种的猪在生长中体型变化的数据进行参考。

不过对于一些科技企业来说好消息是,在数据采集中侵犯隐私的困扰将不会在养殖业发生。

也有一些观点对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表达了隐忧,如美国科技媒体Gizmodo的一篇文章讲到,人工智能监控不仅增强了人类执法的能力,而且正在重新塑造公司处理牲畜的方式,进而改变了我们的食用行为。

编辑 耿超逸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