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创之声举行第10期——我的中医现代化之路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黄榆滢
2021-01-25 10:13
摘要

中医学历史源远流长,它来源于感性认知,服务于理性实践。华夏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医疗理性认识,经过反复验证,不断创造、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

近些年,“人工智能+”之势勃兴,传统医学领域的求变者们提出,中医药的现代化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要以疗效为根本,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标准为引领,逐步实现现代化。1月24日,深圳原创之声第10期——《我的中医现代化之路》在中心书城举行。活动透过深圳优秀从业者的个人经验和观点碰撞,探讨传统中医学的创新与现代化发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参加。

活动中,择善中医联合发起人任离表示, 疾病的发展不是忽然得的,而在病初期的时候很多人是无法察觉,但当症状很明显了,身体就已经受到了重创。“中医,其实就是一个小问题的时候帮你迅速地解决,它会提醒你可能会有一些未来的东西需要注意,需要调整,这是我们中医特别厉害的地方,跟我们日常普通人对医疗的认知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编导的过程。” 任离认为,所谓中医现代化,绕不开知识传播、健康管理、疾病干预。

“提到一个中医学科学术的迭代,中医现在都是说要学经典中医,这个思路跟‘道’是一样的,但是在‘术’的层面要适应现代人很多历史往前演变推进的种种新的一些现象的发展。中医的知识普及我觉得一定是要从低龄开始,同时,未来中医应该是一个家庭医生化的社区服务,诊所有人情味,随时能够给他们获得医疗的帮助。”

问止中医科技创始人及CEO崔祥瑞在活动中表示,如果站在一个宏观历史角度来分析,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传染病到现在,2600多年期间总共正史记载的传染病有1千多次。而最早跟“疫”相关的甲骨文里面提到的“虫、蛊、疟疾”,相当于是传染病的三种形态。《山海经》提到“疠”,“疫”这个字本身见于先秦著作的《礼记》民殃于疫,古人很早定义了“疫”这个特征就是传染性,如果没有传染性不会用“疫”这个字概括的。

“古代对‘疫’的描述仅限于抽象的描写,没有这到底是细菌、支原体还是病毒,这是中医体系里面的缺失没有做到的。在古人治疗‘疫’的过程中,伴随着我们面对来自于自然和治病医的挑战,中医发展出了学术上的三次大的学术创新,尽管从古到现在有大量的疫情,但是第一次大的学术创新是两汉时期,主要是东汉末年。” 崔祥瑞说道,“中医整套体系是建立在治疗传染病的体系之上。《伤寒杂病论》里面总结了六大类型的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东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古人面对传染病的治疗相当得心应手,相当长一段时间死亡率比较低的。”

探讨了中医的历史,活动中,嘉宾还对中医的研究原理进行了解读。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一定离不开问‘为什么’,所以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与中医数字化相关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中医研究的是整体的生命,而什么是生命,中医理论其实在黄帝内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一个人他有气就有生命,得气则生。所以,中医的研究对象就是‘气’。“气”是无形的,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这个研究现象就要慢慢地脱离人的望闻问切,可以开始用传感器等技术来加快,用数字手段来提取气的特征值。而用‘象’来研究气,可以进行数字化建模吗?答案是可以。” “感悟黄元御”公众号创办者王金城对现场观众说。

编辑 高原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黄榆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