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朗水口张氏祠堂变身道德文化讲堂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惠涛 文/图
2018-03-24 12:26
摘要

一直以来,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联系宗亲、敦睦乡谊的纽带

一直以来,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联系宗亲、敦睦乡谊的纽带。祠堂文化,凝聚着浓浓的乡谊亲情,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东莞市大朗宣传文体局注重“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着力将祠堂打造成为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讲台、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把祠堂建成一方文化道德礼堂,成为传播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和德育教育基地。

3月22日,古朴宁静的大朗镇水口村张氏大宗祠突然响起朗朗书声,这是2018年3月大朗“道德讲堂”的活动现场。在主持人罗佳老师的带领下,五十多位学生以及村民一起朗诵“道德经典”,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和煦的春日暖阳照耀之下,更感到道德的力量暖化人心的气息。

据悉,由于反响良好,主办方计划4月选定社区村举办第二场道德讲堂。

现场:别开生面的身边 “道德课”

水口旧围是一个美丽的人文古村落,化身为大朗镇第一个打造以孝道文化为主题景观的旧村。一路走来,沿路一幅幅孝道壁画妙趣横生,从而成为老村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既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扼虎救父”、“弃官寻母”等20多个传统孝道故事,也有“丰谷岁熟”、“孔子问道”和“摩诘问道”等成语故事。这些大幅墙绘、喷画和精巧石刻相映成趣,并与老村古屋和谐融为一体。水口村一年一度的敬老节更是共同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成为大朗著名的孝道文化新品牌。

旧村中心位置坐落着积斋张公祠,原用于群众休闲娱乐、节庆聚会、婚宴活动、乡亲议事等。3月22日,大朗宣传文体局、水口村委会、水口小学在此联合举办“道德讲堂”活动。据悉,这是大朗“道德讲堂”首次走进宗祠举行,为村民献上一次别开生面的身边的“道德课”。

伴随着孩子们齐唱《公民道德歌》,悠扬动人的旋律响起,“道德讲堂”拉开了序幕。本次活动在“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谈一番感悟”、“送一份吉祥”、“发一个善心”基础上,再增加“解一个姓氏来源”的内容,让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优秀品质在群众中得以传递。

在“诵一段经典”环节,师生诵读一段关于孝道的中华传统经典。在“看一部短片”环节,围绕“家风家训”主题,组织师生观看湖南卫视《儿行千里》全新家风类节目,讲述的是平常老百姓家的故事。水口小学学生们还带来《孝道》朗诵以及手语舞。

在“解一个姓氏来源”,水口学校老师张红利老师娓娓讲述着张氏先祖的故事,传承张氏优良家风家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详细解读了张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家风,在座的张氏后代族人,对照家风家训,反省自己是否对国家、对家族有所贡献,是否与人为善,是否孝老爱亲、是否遵纪守法、是否以本族为荣。

感言:孝道是从点滴的爱凝聚而成

“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社区的道德基础。“今天的课堂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学会孝敬父母,要从点滴的细节做起。”现场的学生张雅莹说。

“树根是父母、树干是子女、树叶是孩子,浇水要从树根浇,树才可以长得茂盛。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水口小学老师李伟军以自己经历谈起,向大家阐述了“孝道”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一个个小家是社区的细胞,每一个小家幸福,社区才能称得上幸福社区,因此创建幸福社区的根本依旧是“孝”。

据大朗镇文明办数据统计,道德讲堂成为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崇尚道德和谐氛围。全镇各社区(村)、单位、学校、企业共开展道徳讲堂活动300多场,超过1万多名群众接受精神洗礼。这是大朗“道德讲堂”首次走进祠堂开展活动,有利于创新市民修身养德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优秀家风家训,让宗祠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

成效:把祠堂建成一方文化礼堂

近年来,大朗镇大力推行道德讲堂开展,无论是在行政单位,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形成了一种常态,旨在通过道德讲堂活动,为大朗群众提供丰富的“道德文化大餐”,不断提升全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构建崇尚道德的和谐氛围,使“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

祠堂成为见证祖先历史的重要场所。走进祠堂,仿佛走进一个陈列馆,这里除了供奉大量的祖宗牌位之外,更有诗词楹联、石碑木、墙壁画廊,每一处都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大朗宣传文体局借助祠堂敦睦乡谊、教化子孙的作用,与水口村委会、水口小学联合举办道德讲堂,让村民在祭祖的场所里慎终追远,弘扬找寻祖先的优良传统、质朴品德,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着力将祠堂打造成为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讲台、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把祠堂建成一方文化道德礼堂,成为传播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和德育教育基地。

通过这一次的尝试,把道德讲堂与大朗传统文化相结合,场地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传家风,立家训,树村训,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让爱国爱乡根植于心,让孝老爱老蔚然成风,让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读特新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千古名句,传递了望月寄相思的意境。张九龄是历史上第一位广东籍丞相,他还是东莞市大朗镇水口张氏先祖张九皋的亲哥哥,兄弟皆仕途为官,道德、文章、才识并美,千百年曾激励着无数张氏子弟建功立业。

根据现存的《东莞如见堂张氏族谱》载,大朗水口张氏为唐代贤相张九龄仲弟张九皋,银青光禄大夫、岭南五府节度使,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殿中监、南康县开国伯。南宋初,九皋公后人张岘,官海丰县尉,沿檄过莞,见此地风土淳美,遂举家迁来,卜居于莞邑城外圆沙坊栅口一带,为东莞如见堂张氏始迁祖。后族大而繁,至今散居各地有十多万子孙。明清两代,以文学、行义、名宦著称于莞邑。仅就文学而言,以选诗严谨的《东莞诗录》就选入张氏族人59名,收录诗作数百首。科举功名以明清两朝最为鼎盛。

编辑 李宇婷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惠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