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园火车站,记者拿着地图向安保人员打听龟山眷村,对方说得要问老人家才行;有个计程车司机说他知道,可是在风雨中七拐八拐就是找不到地图上的“龟山乡眷村故事馆”。
桃园陆光三村的活动中心,也是个小小的眷村故事馆。
看到路边一闪而过的“陆光”地名,颇有军旅的味道,记者忙下车到附近楼盘询问,结果发现,这片现代化的小区,就曾是桃园眷村的集中地。
桃园市龟山乡陆光村虽然外表上是现代化小区,可村民们仍然保持了眷村的文化和习惯。
子承父业的二代人相互称战友
龟山乡陆光村的村长叫聂哲渊,他正忙着安排第二天村里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其间偶尔抽空来和记者聊上几句。
据他介绍,当年全台湾880余个眷村,桃园市就占83个,是台湾眷村密度最高的地方;而小小的龟山乡集中了9个眷村,又是全台湾329个乡镇中,眷村密度最高的地方。
他说,因为眷村密度高,所以龟山眷村被列为台湾眷改计划的最后一期。
搬到了新楼宇,陆光村居民自发地组成“守望相助队”。
然而,因为这里的眷属们“心非常齐”,早在6年前,陆光村就成为提前完成眷改的新村。
当年包括周边的陆、海、空、宪兵等各军种的15个老旧眷村,汇成今天的陆光村。
聂村长一边忙着手头工作,一边毫不含糊地向记者报出一串数字:“我们村现有眷户1625户,眷民4062人,实际上包括外来人口有六七千人常住。眷民中四分之一都是老人家,第一代老兵70岁以上的还有1167位。和各地新旧眷村一样,这里的特点就是老人多、小孩子多,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工作了。”
眷村常见的军用物品。
他还说,现在的陆光村虽然外表上是现代化小区,可村民们仍然保持了眷村的文化和习惯。的确,记者看到村中居民自发地组成“守望相助队”,帮助村长维持着村内秩序。这里的眷村二代也有许多继承父业当过军人,他们相互以战友相称。
最想开张眷村特色菜馆
记者了解到,陆光村的村民想突出自己的眷村特色,在小区各楼宇的一楼开设河南、陕西等各省老兵们带来的不同口味的眷村菜馆,“可惜租金有些高,还一直没人来承包。”
新门牌。
村中居民王治清热心地带记者去看陆光村的图书馆,那里曾陈列着一些关于老眷村的物件,可惜被借到别处展出了。记者只看到建国八村、陆光二村等旧门牌钉在内门里,那是怀恋旧家园的村民们留下做纪念的。王治清向记者介绍说,自己是空军维修退役人员,属于眷村二代,父亲是山东人,他们所在的空军眷村在眷改中并入了陆光村。
舍不得丢的旧门牌。
“黑猫中队”只留在故事里
记者在聂村长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传说中的“龟山乡眷村故事馆”。其实这里是原来的陆光三村,已改名为千禧新城。临近新春,馆内的工作人员正聚在一起书写着大红福字。
记者看到这里和其他眷村博物馆比较类似,陈列着一些来自宪光二村、陆光三村、明驼一村、忠贞二村等眷村的老旧物品。
在此中间,记者突然发现了一只带着黑猫的军章。记者知道,这是台湾当年一支到大陆执行高空拍照任务的空军特种部队---黑猫中队的标志。
然而询问年轻的馆内志工,他们已经不认得这是什么,“是老伯伯们交来的旧东西吧”。
很少见的黑猫特种部队队徽,但年轻人已经不了解这个标志了。
当日上午,记者在桃园大溪也遇到类似情况。
当时黑猫中队特展区正在维修,记者就到对门的警局去打听。警察大叔一脸茫然地说:“黑猫中队?这是什么队伍啊?”其实,黑猫军章标志牌就立在他的门口。
往日的硝烟真的已经不见了。
老兵那时还年轻。
大陆的“炮宣弹”当作门档
在龟山乡眷村故事馆里,有一块馒头大的黑黑的铁疙瘩。这是郑惠锡老伯伯捐赠来的炮宣弹尾——从大陆发射而来的。
据郑伯伯讲,当年大陆对台湾进行心理战传单宣传时,使用的就是这种炮宣弹。
炮弹中装的宣传单内容主要是以武汉长江大桥、钱塘江、高速公路等照片或手绘漫画,向台湾人民宣传大陆的基础建设。
曾被当作眷村门档的,是来自大陆的炮宣弹。
因为炮宣弹造价昂贵,所以有着“单打双不打”的口号,即在单数日发射,双数日停火,让有限的炮宣弹能在更长的时间里实现价值。
在当时台湾陆军船舶连担任连长的郑伯伯说,“当时这枚炮宣弹打到我们连部的厨房,把屋顶打了一个洞。”据说,这种弹力道很强,有时能打到地底。这枚弹尾曾是陆光三村老眷舍里郑伯伯家中的门档,可见份量十足。
军中的特供香烟有着时代的烙印。
编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