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眷村:来自云南的飞虎队,最爱“豆腐香肠”

记者 张雪松 文/图
2016-07-15 22:52
摘要

记者走访了台东、新竹、桃园等台湾空军眷村的聚集地,发现这里的旧眷村也已经拆迁得差不多了。台东的空军眷村已变得非常难寻,新竹和桃园的眷村文化则保存在相关的眷村博物馆或文化馆之中。

当年台湾空军曾被戏称为“少爷兵”,作为技术兵种,他们“吃得好”、待遇相对优厚,眷属们的生活条件也都过得去。

尤其是家中的男性支柱——父亲执行完任务,晚上就可以回家,眷村的家庭生活相对稳定。当然,黑蝙蝠等空军特种部队的家眷们,则要反复承担着难挨的心理压力。

眷村拆迁了,可许多人忘不了眷村的故事

眷村拆迁了,可许多人忘不了眷村的故事。

台湾的空军眷村分布很广,因为当年的战备需要,全省的许多城镇县市都有自己的机场,以及围绕机场而兴建的空军眷村。眷村有的是为黑蝙蝠等战斗飞行员建造的,有的是为地勤建造,还有的是为防炮单位建造的———如台南的飞雁新村。

新竹空军眷村里的袁伯伯,今年已经92岁了。

新竹空军眷村里的袁伯伯,今年已经92岁了。

据知情人说,空军的眷村条件要比其他眷村稍优越一些,不单是空军待遇好,而且因运输的便利,当年的空军官兵一般在赴台的同时带来了家眷,还带来了一点点随身物品。

同时,为了防空袭,一些空军战斗飞行员的宿舍树阴浓密,院落宽畅,有的每户面积达100-500坪(1坪约为3.3平方米),装扮成非住宅区做掩护。

老眷村拆掉了,舍不得丢的旧门牌。2

老眷村拆掉了,舍不得丢的旧门牌。 

记者走访了台东、新竹、桃园等台湾空军眷村的聚集地,发现这里的旧眷村也已经拆迁得差不多了。台东的空军眷村已变得非常难寻,新竹和桃园的眷村文化则保存在相关的眷村博物馆或文化馆之中。

新竹:云南飞虎队特色豆腐香肠

在新竹,计程车司机们虽然不知道旧眷村在哪里,但对位于闹市区东大路二段的面积不大的“新竹眷村博物馆”还都略知一二。

新竹曾集中了二十几个台湾空军眷村,蓝天和云海自然是他们的特色。

安静的新竹锦华里空军眷村。

安静的新竹锦华里空军眷村。

战斗机油箱改造的水塔

记者看到,和其他地方的眷村博物馆、文化馆、故事馆一样,这里面积也不大,三层楼的建筑里展示空间大约1000多平方米。

一楼是眷村历史背景区,有介绍说:新竹二十几个空军眷村都是以阿拉伯数字命名的,除了空军一村是日式宿舍遗留外,都是后来统一兴建;

二楼是眷村生活情境区,以造景的手法保留着眷村独特的生活样貌,比如空军们从大陆来台湾时携带的皮箱、弹药箱改成的杂物箱,以降落伞带自编为布面的行军床等等特色日用品;

三楼则介绍了新竹几个眷村改造过程及现状,还有眷村京剧的特展。

飞行提袋在空军眷村很常见。

飞行提袋在空军眷村很常见。

而在博物馆的入口大门处,有一个“飞机副油箱水塔”。

博物馆工作人员李先生告诉记者:这就是当年F100战斗机报废的副油箱,被新竹三厂眷村居民改装成了储水水塔。

这里已经是“小众文化”

听说记者是从大陆来特意采访眷村的,李先生有点意外,他说:“这里算是小众博物馆了,也就相关眷村族群、文史工作者和学生们会在周末来看看。新竹为眷村改造建了六大‘国宅’,刚开始时是完全的军眷住宅,后来有的楼区是军方和当地政府各分一半,当地的那一半分配给一般中低收入家庭了;就连完全的军眷住宅,像空军三村等那样的,现在也有一半都过户、卖给其他人了……将来慢慢地,眷村人会全部融合到普通市民之中。”

新竹曾集中了二十几个台湾空军眷村。

新竹曾集中了二十几个台湾空军眷村。

李先生告诉记者,“在新竹市东区还有些旧眷村,一个区域是位于清大夜市对面,一个区域是位于建功河畔。像原来作为空军工程联队眷村的忠贞新村,原来是日本海军燃料场冶炼窑,有个当地住户俗称的‘大烟囱’,外观具有代表性,将来有可能留下作为眷村回忆物展示区,其他的地方都要拆掉了。”

他还说,空军公会、常青会之类的老兵聚会定期举行,“可老兵越来越少了……”

豆腐香肠是我们眷村的特色

“……他问:‘还有豆腐香肠?怎么我这么多年都不知道?’那当然了,这只有我们眷村才有,许多人都没听说过,我们从小就吃……我们空军眷村最有特色了……”在博物馆读资料时,听到一个阿姨在和别人聊天,记者赶紧过去打听。

这些旧箱子,是当年装各种型号机枪子弹的弹药箱,它们防潮性好,是眷村家庭爱用的保险箱或工具箱。

这些旧箱子,是当年装各种型号机枪子弹的弹药箱,它们防潮性好,是眷村家庭爱用的保险箱或工具箱

原来,博物馆工作人员彭阿姨正是来自新竹空军十七村的眷村二代。

她说自己的父亲是湖南湘潭人,是云南飞虎队的空军军官(记者注:云南飞虎队隶属于当时昆明的中国空军学校,和美国援华飞虎队并肩抗日),与云南本地人的母亲结婚。后来,父亲到了上海,母亲随后也到了上海……又一起飞到了台湾。

“我们眷村原来的日子是清苦些,可大家相亲相爱很快乐。豆腐香肠就是眷村人在物资紧缺时期发明的特色食品,好吃着呢。”在台湾出生的她,言语间对从小生活的空军眷村充满热爱和骄傲。

新竹眷村博物馆

新竹眷村博物馆

彭阿姨说,自己的舅舅当年是陆军,就没有空军家庭那么幸运。

舅舅跟随部队到了台湾,留下了妻子和儿子在海峡的那一边。等到可以回大陆探亲时,发现妻子已经改嫁回了河南,儿子也随了别人的姓……“他很伤心的,虽然在经济上给儿子些接济,希望能补偿几十年的遗憾,但这么多年隔绝的亲情是难以弥补的。”

“骑车的眷村女孩就是我老婆”

听说锦华街一带有还未拆除的空军的眷村,记者一路打听过去。

“眷村?不是都拆了吗?那边有片平房可能是吧……”记者刚刚找到了眷村的巷口,马上就被村民留意到了。

她们一边询问记者的身份,一边热情地介绍眷村的情况,一边又向投来疑问目光的邻里解释……他们对来到眷村的任何一个陌生人都非常敏感。

记者看到这片眷村的面积非常小,仅几排的住户,非常清静整洁。遇到好几个老伯伯都已是耄耋之年。

1920年生人的袁老伯,已经近百岁。“他是浙江人,听不清话了。”邻居告诉记者。

记者又找到了邻近的眷村东大新村。

还未被拆迁的新竹东大新村。

新竹东大新村。

“你是不是学生啊?是要租房子吗?那边有几个学生把租来的房子大门刷成鲜红色,好漂亮……”记者依然是马上被居民注意到,并听到了几种浓重的大陆地区方言。

一个正和别人聊天的老伯伯马上走过来询问,知道是记者后,自我介绍说:“我是这里的村长,姓荆,安徽人。”他拿过记者手中的新竹眷村博物馆简介,得意地指着上面的旧照片说:“这骑车的眷村女孩就是我老婆啊!那时自行车可少见了,这张照片在许多地方都展览过。”

新竹市东大新村村长荆伯伯得意地指着旧照片说:“这骑车的眷村女孩就是我老婆啊!“

新竹市东大新村村长荆伯伯得意地指着旧照片说:“这骑车的眷村女孩就是我老婆啊!“

新竹东大新村89岁的付伯伯曾是军医。

新竹东大新村89岁的付伯伯曾是军医。

89岁的付伯伯也走过来指点说,“我是河南人,旁边那个房子原来就是眷村的诊所,我在那里工作了20年……” 

台东听说每家补贴200万台币买房

台东是有一些空军眷村和陆军眷村的。可记者到了当地,接连换了两三个计程车,并询问火车站的导引人员,大家都说不清到底哪里是真正的眷村了。

他们所指点的“眷村”,记者跑过去细查,发现有的是教师、铁路员工的老宿舍,有的是其他日式老房子旧址。

冒着小雨,记者在当地人的指点下,终于在台东的一个地方文化馆后边,找到了一片人去楼空的空军眷村宿舍。

即便是在这边送货的年轻人,也疑惑地说:“是不是眷村?不知道,好像不是吧!”比他年长一些的另一个开车人赶过来,肯定地对记者说,“这就是老眷村。”

台东空军眷村村口的老兵。

台东空军眷村村口的老兵。

记者在村口遇到一个老兵,他的耳朵不大听得清,说话也不太清晰了。

记者勉强听到他说自己是广西人,曾经在长春、吉林打过仗。他指着路对面说,自己已经搬在不远处的楼里。

这片空军眷舍都是四层的板楼,虽然有些旧了,看起来还是安静舒适的。

对面街头一家面店的老板对记者说,这里的房子还是不错的,他还租住过,“这些是地勤的宿舍,房子再住个50年都没问题……可有关部门说要旧眷村改造,一定要人家搬走。这里大概清空已经四五年了。听说,每户人家补贴了200万元台币,自己再加200万台币去买新房。”

台东市空军眷村宿舍已经清空。

台东市空军眷村宿舍已经清空。

记者看到旁边空乘的眷舍也空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

记者询问面店老板:这些眷舍会不会被拆掉?他摇摇头说,“那就不清楚了,其实房挺好的,可能会改建吧。” 

编辑 刘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