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争议批评不断 拆解通识科“异化”路
香港文匯报
2021-01-18 10:35

(香港文匯报记者 摄)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去年11月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改革高中通识教育科,她並形容通识科“第一日已有问题 ”,决心纠正“异化”,拨乱反正。特区政府教育局隨后公布了高中通识科改革方向和方案,为全面检討通识科教育迈出重要一步。

事实上,早在通识科2009年成为必修科之前,社会已有声音质疑它是“不同学科捞埋一碟”“只重‘批判’教坏学生”“公开试掛鉤易变质”。其后,社会揭发更多教学与评核问题,“考评主观无標准”“课本欠监管”“校本评核工多量大”等批评不绝於耳。2012年开始,通识科更隨本港政治歪风加剧“异化”,被別有用心者利用,成为向年轻人灌输偏颇激进政治意识的工具。

为进一步检视通识科改革的“前世今生”,香港文匯报全面整理了高中通识科缘起以及歷年爭议重点,为读者仔细拆解通识科“异化”之路。

  【第一阶段】1994年至2008年萌芽及筹备阶段

●1994年

●高考首次应考通识教育科,属於高级补充程度(AS Level)的选修科。科目旨在打破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亦希望改变纯理科和纯文科分科情况。

●2003年

●教统会《高中学制检討报告》首次提出將通识教育列为高中必修科,藉以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概念和知识,从多角度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亦可配合其他选修科让学生获得全面学习经歷,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

●2004年

●教统局发表“三三四”学制諮询文件,表示高中课程要培养学生具备广阔的知识基础,尊重多元文化和观点,成为有识见、负责任的公民,认同国民身份,並具备世界视野。文件提及通识科的宗旨,是要加深学生对他们自身、社会、国家和世界的理解;建立多角度视野;帮助学生欣赏和尊重多元社会中,文化和观点的多样性,並学习处理相互衝突的价值观。

●顶尖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质疑,不可將不同学科“捞埋一碟”就变成通识,並强调所有学问都应从基础开始,绝不可“未学行、先学走”,若將歷史科內容融入於通识中,会令学生对歷史完全没感觉。教评会主席何汉权亦表示,通识与中英数不同,跟公开试掛钩容易变质,怕会走上不归路。

●2005年

●教统局发表“三三四”学制报告,表示社会各界对通识科推行细节有分歧,例如忧虑学生知识基础不足,未能有效进行“议题式討论”,亦有意见担心科目变成鼓励“批评文化”,认为教育应重培养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和態度。

在评核方面,报告引述有建议认为应把通识列为选修科,及减少匯报成绩的等级,例如只设合格/不合格两级或优异/满意/欠佳三等级,但局方未有採纳。

●2007年

●编订通识科课程及评估指引初稿,2015年作出更新。

●2008年

●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向教育局发信,质疑通识科中將“Critical thinking”译作“批判性思考”,指此举或令学生只倾向以批判態度看待別人意见。局方当时回应指,该译法获较广泛採用,不必作修改。

2014年底教育局终於“认衰”,指明白到坊间有人將“批判性思考”误解为“为批评而批评”或“只作负面批评”,而非“Critical thinking”强调收集適当资料、掌握事实、客观分析及作有根据评论的能力,决定採用“明辨性思考”译法。

  【第二阶段】2009年落实阶段各界存疑

●2009年5月

●即新高中通识科推出前夕,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去信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批评该科欠缺具体教学內容,在教学及考评各方面均出现不少困难,並再次提出通识科考试应只设合格/不合格两等级。

●2009年7月

●多个教育及家长团体亦先后去信教育事务委员会,对通识科表达不同忧虑。香港通识教育教师联会认为,不应要求所有中学生作学术研究。教评会批评通识基础知识不固,学习效果成疑,强推校本评核,师生忧心忡忡,通识评核主观,影响考核公平。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指科目有太多及太学术的讯息,令人感到混乱。

●在高中通识科落实前后,不少中学以“准备”高中通识科为名,校本开办初中通识科,但此举被指扭曲了初中阶段应確立更多基础知识的教育原则,学生对各方面欠缺足够认识,却要进行所谓“多角度分析”,令通识沦为“吹水科”。

异化多年后,教育局至2019年始“叫停”初中通识科,教界逐渐回归初中人文课程知识框架,滥教“初中通识”的学校,由逾百间减至现时约30间。

  【第三阶段】2012年至2016年考题政治化 异化问题丛生

●2012~2016年

●公开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亦是通识科变质严重政治化的“元凶”。据香港文匯报综合资料,2012年至2016年首五届文凭试通识科考试连续出现政治题目,且大多数属必答题,比重远高於课程指引涵盖內容。

例如2012年卷一必答题要求考生根据某大学有关香港人对立法会各政治组织满意及代表程度民调,分析港人对本港政治组织的看法;2013年卷一必答题,要求考生分析及解释立法会“泛民”议员拉布的原因,並论证拉布有否损害香港市民的利益等等。在社会广泛质疑下,通识科政治必答题於2017年及2018年文凭试一度“避风头”未有出现,但於2019年及2020年考试故態復萌。

●2012年

●岭南大学、香港通识教育教师联会等组织的调查发现,逾四成学生直认对独立专题探究(IES)马虎了事,另约三成高中通识老师批评学生的报告有“弄虚作假”成分。有前线教师透露,有学生在网上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亦有人提交的数据与结论相反,不过老师要指导及监督的学生太多、工作量大,相信被揭发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2013年

●非法“占中”概念提出不久,教协理事方景乐便製作所谓的“占中”通识“教材”,由提出该概念的戴耀廷任顾问及作审查,以绝大篇幅“推介”“佔中”操作详情,有如一本《佔中行动指南》,39页的教材中只在1页不起眼处添加少许“爭议”意见。

面对各方质疑,教协其后推出“教材”2.0版本,补充了少量不同意“占中”的观点及新增多名反对派学者顾问“扮持平”,但仍以戴耀廷鼓吹“占中”內容作“主打”,政治宣传本质不变。

●2014年

●曾推动通识科的前教统局(现教育局)常任秘书长罗範椒芬表示,通识教育原意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从多角度了解问题,惟其后“似乎更偏向研究政治议题”,及偏向某些方面的资料搜集,直指通识教育“异化”,对此感到心痛,又建议应在通识科中加强价值观教育,鼓励多角度思考,建立包容文化。

●同年,立法会议员梁美芬批评,通识科老师经常將內地人权及贪腐问题放大,对中国近年成就却只字不提,而通识课程逼学生吸收太多政治知识,建议將该科转为选修科。

她曾就通识科收集近千名家长联署,家长们认为通识科欠缺客观评分標准,不同老师和评卷员会有不同意见;一些爭议性很大、连专家意见极端甚至仍未发生的议题,却依於通识科教授,学生根本难以评论功过得失。因此要求教育局重新检討通识科的內容和考评方法,令科目变得更客观,並希望该科即使必修,亦不用作为升学计分之用。

●自推出之初,教育局一直以教学资源“多角度”、“灵活”为由,將通识科排除在教科书送审制度之外,遂引致通识教科书“无王管”问题。由於社会意见持续强烈,至2014年当局终首次称会就通识教科书“研究送审可行性”,但其后5年却没有任何进展。

●2016年

●曾任课程发展议会主席的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形容,高中通识科实施不当,出现意外“变异”,原本学科是以广博及综合知识为本,但就“变质成为以时事新闻为本的学习”,更令“学生往往只能作浮光掠影式的討论,既无理论亦无原则作为基础,故此在分析议题难免流於表面”。

他又引述有教师认为,正因为通识科过分强调爭辩,令学习不再以价值和道德为基础的明辨是非、分別对错为主要目標,最终变成“鼓励学生在没有道德与价值指导下进行爭辩”,將大是大非的问题,扭曲成“观点与角度”及“灰色地带”,於是选择性地任意践踏包括“非暴力”等核心价值。

  【第四阶段】2017年至2020年“黄师”“黄教材”屡被揭发,通识改革声音不断

●2017年

●有学校校內通识试卷,引用“七警案”期间警察会员特別大会的偏颇资料,包括漠视大会的私人性质,意有所指称集会“未有申请《不反对通知书》”,又诬衊指大会“有人展示侮辱法官字眼等標语”。该试卷的提问更假定了该集会“已违反法治精神”,要求学生阐述“如何违反”,单向引导学生批评警察,政治立场偏颇。

●2019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前行政长官董建华指,自己任內推行的通识教育,是造成年轻人出“问题”的重要因素,並形容通识教育为“失败”,需要想办法改变。

前教统局局长李国章亦表示,通识科执行方面有问题,包括受过训练的通识科老师不足,质素参差。前教育局局长吴克俭批评小部分通识科老师或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教学时选择了一些特別的参考资料,令通识科教材有偏颇,未必能发挥通识科的客观中立性。

●2019年至2020年间,香港文匯报透过查阅坊间未经送审的通识书、读者及网民报料,揭发数十宗通识科偏颇“黄教材”事件,例如有学校通识试卷以漫画指向非法“佔中”事件,譁眾取宠地聚焦描绘示威者被警察抬走一刻,及其高呼“佔路不是罪”,对其违法本质及“佔中”的社会影响只字不提,被指渲染违法抗爭及警民敌对。

这些“黄教材”以偏颇描述及扭曲內容,渲染反政府及抹黑內地讯息,又美化违法暴力,煽动激进抗爭,被质疑是要向学生“洗脑”灌输特定政治立场。2019年9月,教育局终於肯推出通识“教科书”自愿送审服务,但仍未有对偏颇材料作更严格监督。

●2020年1月

●香港文匯报梳理发现,港大曾针对通识科与违法“佔中”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中明確指出,分別有两三成有教授或修读通识科的师生,认同通识“被用作政治手段动员学生‘佔中’”;有四分一师生指,通识老师於鼓励参与“佔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0年5月

●有读者向香港文匯报爆料,指当时负责文凭试通识科擬题的考评局高层卢家耀,曾屡次於fb发布偏颇激进政治言论,更吹捧违法“佔中”发起人陈健民,称其在囚时文章是“很好的通识课”云云。

有教育界人士透露,卢家耀的“深黄”取態早已在教界广泛流传,对其个人fb有此“政见”表达不感意外,再观乎近年通识科试题多倾向考政治题,“部分更有意无意选用了敏感参考资料”,难免予人觉得两者有所关连,以超乎比重的政治试题扭曲科目发展。

●2020年8月

●教育局“教科书”自愿送审服务完成修订,揭发多本“教科书”存在已久的偏颇不当资料,包括利用“通识”包装所谓“公民抗命”等政治宣传,不提违法后果;暗地鼓吹“激进手法引起社会关註,有助迫使政府回应诉求”等等歪理;又或对特区政府及警队作出毫无证据的恶意抹黑,灌输扭曲观念。

●2020年9月

●团结香港基金发布研究报告,揭示通识科出现教材欠监管、强调论述“吹水”但轻视知识內容、只重应试却忽视思维等五大问题,其中教材方面,近八成取材自偏颇、煽情的报道,偏离持平坚持事实的原则,更有四成来自真假难分只求吸Like的社交媒体,致令立论流於表面,学生视野亦因而变得狭隘。

●“学校课程检討专责小组”就通识科提出了六大修改建议,其中四项针对通识遭异化沦为“政治洗脑”的现象,包括表明通识不宜教授新近发展中只得偏颇时事资讯的社会事件,並要將教科书纳入送审,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及校本教材问责,而教育局和考评局也要理顺考题。

●2020年11月

●施政报告及教育局公布通识科教育改革方向和方案,以纠正该科过去被“异化”的问题。

实习编辑 黄嘉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