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妇联多措并举 全面助力城区振兴

读特记者 冯庆 通讯员 汪朝晖 文/图
2018-03-08 23:25
摘要

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到来。近年来,深圳市罗湖区妇联大力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切实增强妇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升服务妇女儿童工作水平,努力提高全区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创儿童工作新局面,

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到来。近年来,深圳市罗湖区妇联在深圳市妇联和罗湖区委区政府的指导、关心及大力支持下,大力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切实增强妇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升服务妇女儿童工作水平,努力提高全区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创儿童工作新局面,多项工作齐头并进亮点迭出,有力地助力罗湖区振兴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先锋城区。

罗湖棚改将打造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型社区

今年2月,《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2018—2020)》正式发布。该《计划》明确了促进儿童安全保障、拓展儿童友好型空间、增强儿童参与实践等六大行动任务,提出采取试点示范、分领域、分阶段持续推进等方式,全面推动深圳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据悉,自去年以来,罗湖区妇联结合“儿童友好型城市”被纳入我市“十三五”规划以及罗湖区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的契机,联合区教育局,以尊重儿童需求,关爱儿童素质教育、生命安全、健康幸福成长为关注要素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努力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区。

“儿童是每家每户的核心,也是弱势群体,但社会对儿童的尊重与关注还不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罗湖区妇联主席黄毓琼表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应当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去年,罗湖妇儿工委推出“感童身受”、“非童凡响”、“童在蓝天下”等“世界与你童行”八大系列主题活动,正是为罗湖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区全面发力。

例如,“感童身受——国际植物学大会系列活动”,是利用去年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召开契机,举办系列儿童动植物认知活动,促进儿童共同参与城市建设,让其感知生命力量、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区的建设。

“童在蓝天下——特殊儿童关爱行动”,举办为特殊儿童(脑瘫、自闭症等)送交响乐、走进深圳主题公园游园等活动,为罗湖留守儿童举办夏令营。

“非遗学童——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计划”,携手区文体局,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走进校园(如粤剧、越剧、民间剪纸、传统书法龙凤字、皮影戏、手绘风筝等),让儿童了解历史,更加热爱祖国,激发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此外,罗湖还开展了“童心筑梦——故事妈妈团”阅读推广计划,“童时行动——儿童安全防护计划”,“益心童行——关爱儿童身心健康工程”,“童言童语——儿童发展论坛”等精彩活动。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已经在罗湖蔚然成风。

值得一提的是,备受瞩目的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已进入项目开工阶段。该项改造完成后,将打造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儿童友好型社区,目前相关规划方案正在酝酿中。据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刘磊介绍,罗湖棚改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将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在政府推动下新建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将成为深圳在高密度城区探索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典范,也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妇女儿童服务基地呼之欲出

深圳与香港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两地在教育、交通和商务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据有关统计,目前有近10万港人家庭居住在深圳,其中3万住在罗湖区,每天有两万多名跨境学童从深圳到香港上学,其中近万人从罗湖的口岸过境。

自2007年起,罗湖区妇联利用毗邻香港及与香港社会组织联系密切的优势,通过与香港携手合办服务机构、引进服务专才和运作公益慈善资金等方式,从跨境家庭矛盾调适入手,发展到提升跨境家庭成员融入双方社会的各种能力,探索出一条服务跨境学童和家庭的新路子。11年来,共服务跨境学童和家长10万多人次,有效地促进了深港两地的社会稳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位于文锦渡口岸附近的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就是为跨境学童及港人家庭提供服务的专业机构,由罗湖区妇联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联合组建。该中心于2010年3月运营以来,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深港两地社工、香港老师、活动干事、研究助理等共有20多人常驻该中心,来自香港的多名社工和老师每天往返于深港两地,每年服务量超过1万人次,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专业的服务经验,还带来了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这里也被誉为“港人之家”、深港融合的“优质样本”。

9岁的豪仔是典型的“双非”儿童:在香港出生,父母都不是港人。为了让孩子能够更早融入香港社会,母亲阿华把他带到深圳居住。最开始阿华能够感受到儿子内心的矛盾——爸爸远在广州,妈妈在深圳上班,放学后他只能自己在家。最近几年,通过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的情绪管理课程,阿华慢慢感受到了儿子的变化:他独立、开朗了很多,生气的时候也不再乱发脾气。通过该中心的课程,阿华辅导儿子做功课的能力、亲子沟通的状态也都有了很大改善。“这些学费和活动费都比外面便宜很多,甚至有的免费,让我们这些工薪阶层都能承受,真的好感谢政府。”

据了解,今年3月底,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第三期服务计划将正式揭牌。与此同时,为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罗湖区妇联还将推动在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妇女儿童服务基地”,由此搭建起粤港澳大湾区及深港融合和社会建设的新载体,为罗湖紧抓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全力实现振兴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让“阳光妈妈”们有尊严有价值地生活

林姐是黄贝街道的一名单亲母亲。她独自带着初三的女儿租房住,除了参加社区公益性岗位的微薄收入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自己还在5年前不幸患上了乳腺癌,需要经常去医院化疗检查。

2017年初,林姐参加了罗湖区妇联举办的“布衣女匠”项目,对布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本来没有任何电车基础,到现在已能独立裁剪制作西裤、上衣、环保袋等。从一名单亲母亲变成一名“布衣女匠”,林姐成功“逆袭”,实现了在家门口自主就业增收,更成为罗湖区首个家庭女创客。

林姐只是罗湖区妇联“阳光妈妈”关爱行动的受益者之一。

“深圳是一个有高度的城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成就令世人瞩目。深圳也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不断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感受到温暖。”黄毓琼表示,罗湖区妇联开展“阳光妈妈”关爱行动的初衷正是如此。

据介绍,“阳光妈妈”指单亲贫困母亲、下岗失业女性、遭遇困境等贫困女性。为了帮助她们走出困境、自立自强,实现“精准扶贫”,近年来,罗湖区妇联指导成立了“懿米阳光”专业服务机构,并陆续推出了“布衣女匠”、“巾帼调查队”、“书写人生”三大服务项目,以期通过技能提升改善她们的物质生活,通过艺术培训丰富她们的精神生活,通过融入组织为她们提供心灵抚慰,让“阳光妈妈”们能够真正有尊严、有价值地生活。

其中,“布衣女匠”项目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罗湖区有创业就业增收需求的贫困弱势女性群体传授缝纫裁剪技能,使她们掌握手工技艺。该项目第一期于2016年启动,第二期自2017年11月至今,共有35名阳光妈妈参与,直接服务1000多人次,成为深圳市妇联妇女儿童之家的特色项目。

“巾帼调查队——贫困女性增收计划”是针对“阳光妈妈”对工作时间灵活、工作技能易掌握的需求而开展的增收项目,通过系统专业的调查技术培训,带领她们参与政府和商业机构委托的调查项目,让其掌握一定技能,有尊严地获得劳动收入。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档301人,同时向其它区拓展,历年来为阳光妈妈创收达200多万元,先后获得广东扶贫济困优秀项目、深圳市第十三届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度项目”、2016年度罗湖区社会组织激励扶持年度最具创意公益项目等荣誉。

“书写人生——妇女馨活力计划”为“阳光妈妈”及临界妇女打造新阶段“馨活力”的文化氛围,以兴趣为导向、书法练习为突破点,为女性提供心理减压、提升素质及修养心境的环境,支持传递正能量、陶冶情操以及促进家庭和谐。自2015年末运营以来,共开展3期书法班,累计服务120多人。该项目被评为深圳市妇联妇女儿童优秀项目,并连续三年获得深圳市妇联妇女儿童特色项目资助。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冯庆 通讯员 汪朝晖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