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现场|以小视角阐发“一带一路”大主题 ——《海上丝路看深商》背后的新闻故事
2021-01-17 12:16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获奖篇名:海上丝路看深商

类      型:电视专题系列

作      者:陈艳红等

获奖单位:深圳卫视

奖项名称: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系列二等奖

获奖年份:2018年

2016 年国庆期间,深圳卫视推出的 12 集电视系列报道《海上丝路看深商》,荣获第 27 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系列二等奖。

该系列报道精选南太平洋、东南亚、中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有代表性的国家,采访对象既有比亚迪、中兴这样的知名大公司,也有WOOK、正义网络等中小微公司;既有深圳中集、深圳地铁这样的国有企业, 又有基伍手机、大族激光等民营公司;既有 IT 等高科技行业,也有不为人所熟悉的现代农业、远洋渔业等。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命题, 也是新闻素材的富矿,相关报道是近年来的热门选题, 如何做出特色和深度是一个难点。《海上丝路看深商》报道,从“‘一带一路’倡议三年中获得了哪些早期收获”的角度出发,紧扣深圳作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重要港口城市的区位特点,以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深商”为切入口,用“小视角”阐发时代大主题,展现深圳企业在海外拓展打拼的生动故事,重点阐释“一带一路”的“共赢”理念,有别于溯古述今、宏大叙事的常规报道路径。

达到教学级别的“一带一路”报道

在报道内容选择上,《海上丝路看深商》系列报道, 除了展现中国企业积极进取、深耕海外市场的热情和韧劲, 更适当关照中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竞争合作的现实,摒弃一元化、标签式的宣扬,从而使该报道呈现出比较丰富的视角,更具真实性和启发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片中坚守在非洲的小伙子、工程师“暖男”、出身农村的女经理,代表了中国人善良、富有责任心以及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好品质。他们用自己的“美丽心灵”作为载体来传播中国声音,在润物无声的情感共鸣中,让“一带一路”倡议包含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自然地抵达各国人民心中。特别是节目报道中还直面外界对中国所谓的“拿走发达国家技术,攫取落后国家资源”疑虑和偏见, 用最真实的“共赢”故事,针对误会解疑释惑。

同时,该系列报道通过采访当地民众、政要专家和企业合作伙伴,用他们的视角来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给当地发展带来的活力和希望,让互利互惠的效果体现得更加真实和立体。主创团队意识到:既有问题意识, 也有人文关怀,才能讲好故事、回应偏见,更好地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该系列报道秉承“小切口、大时代” 的创作思路,立足地方、反映现实,以“深商”为样本, 展现他们在海外追求各自“中国梦”的故事,并重点诠释“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理念。

《海上丝路看深商》系列报道与央视等国家级媒体, 在同类型报道上成功地打出了差异牌,为地方台如何结合本土特色,做好国家战略题材的宣传报道做出了良好示范。该系列报道针对性地阐释和剖析企业“走出去” 的真实经历,提供一手资料,有业界专家评价该报道“可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教学片”。

系列报道播出后,收到各方积极反馈。大量有海外业务的企业通过网络留言甚至直接找到栏目组,表示“对节目内容感同身受”“片中案例能够深入展现行业情况”,有企业因此找到了海外商机,有企业希望栏目组能够介绍节目中的报道对象,以建立海外合作关系。中央电视台四套《华人世界》主动联系栏目组,将节目内容在央视平台再次播出。深圳市政府、深圳大学的相关部门和院系联系到栏目组,希望栏目组提供节目内容和素材, 以此作为资料、教材向企业和学员发放。

从“小视角”切入阐发时代大主题

对于中国的媒体工作者来说,能够参与到“一带一路”这样的重大选题报道,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为媒体报道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大量丰富而鲜活的素材。而从舆论引导与传播来看,这更是一个宏大、复杂而特殊的命题。

深圳广电集团《直播港澳台》团队负责人回忆当时确定创作思路时说:对于一家地方媒体,用新闻的手段,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的时间节点上能够做什么呢?出于这样的思考,主创团队最后选择的关键词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商”“早期收获”“共赢” 这四个概念。

首先,深圳市是沿海城市,出口额连续 25 年居中国城市首位,是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城市,所以报道选定的重点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深圳是改革开放前沿,深圳企业一直具有很强的国际意识。他们在海外和当地人的接触面广,所以将报道对象集中在这个群体,能够立体全面展现倡议的推动情况和当地各方的反应。

第三,2016 年是倡议提出的第三年,是一个时间节点,从倡议到落实,已经有一些成果和经验,同时国际舆论也有一些反馈。所以报道集中于反映倡议的早期收获,归纳经验,提高专题片的现实价值。

第四,落脚在“共赢”这个理念。“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 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确定这一点就意味着采访的过程中,要更关注当地民众、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的态度和反馈。

总之,在“做什么”这个层面,主创团队从深圳媒体的身份出发,以“小视角”阐发时代大主题。

“破”偏见舆论,“立”话语体系

“做什么”的问题解决后片子就已经定型了,接着就是找案例和讲故事的部分,然后是“怎么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6 月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把“话语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于是主创团队决定从“话语体系建设”这个角度来破题。

主创团队清楚,作为地方媒体参与“话语体系建设”,对于一个宏大的持续性的国家战略议题,这个话语体系的建设需要持续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同时也需要有破有立,回应质疑,引导话题。

当前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他塑”而非“自塑”。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上,西方媒体没有调研、没有到一线,但是就有很多先入为主的说法:比如中国人要通过“一带一路”拿走发达国家的技术,抢夺其他国家的资源,要对不发达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 倾销中国的过剩产能,不遵纪守法。这样的说法不仅流传于英文世界,也转到国内的舆论场。

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没有采访前,团队也不知道实际情况,但是“话语体系建设”对这些问题不能回避,这些问题也是主创们采访了一路、问了一路的问题。

当问到埃塞俄比亚负责经贸的部长,对方听到“新殖民主义”就很激动:“怎么能这么说呢?殖民主义的前提是我们国家丧失部分主权,但实际情况是,中国企业在埃塞的工程,都是埃塞政府或者企业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进行国际招标,我们提要求,我们做选择,怎么就变成了中国殖民?”

再看“抢夺其他国家资源”“不遵纪守法”等说法。深圳有远洋渔业,现在大家都知道远洋渔业和国际地缘政治有很深的关系,这里面就有话语权的争夺。主创们采访的一家渔业公司,他们去南太持证捕鱼,路过菲律宾,结果就被菲律宾以非法捕鱼拦下来了。这家企业的老板对记者说:当时国际媒体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已经有西方媒体报道他们是非法捕鱼被扣,好在公司的渔船上有航迹定位系统,调出来看一目了然,航速和航线都显示他们是路过不是捕鱼,后面此事也算妥善解决了,但如果没有这个证据,马上就有“抢夺资源”“不遵纪守法”的标签贴上来。

再看“输出过剩产能”这个说法,主创们采访一位深圳的手机企业海外代表,她说:“没有中国物美价廉的手机,欠发达国家民众根本就没有手机用。“印度运营商多,我们的企业为印度市场设计三卡三待、四卡四待、五卡五待的手机,非洲电力不稳定,我们的企业为非洲设计手机里面放上大电池,还带充电宝。量身定做,功能强悍,质量过硬,价格合理,怎么就变成了过剩产能?”

主创团队意识到,在西方的语境里,这些内容没有人解释,需要中国人自己来解释,正本清源。这个是释疑的部分,是破的部分,同时还有立的部分。

“破”偏见舆论后,接下来是“立”的部分,一个是总结这些海外企业实实在在的发展经验,另外一个是讲述中国人融入当地、造福居民的“共赢”故事。

系列片中“共赢”故事非常多也都很感人,有深圳太阳能企业的小伙子,在非洲得过疟疾,遇过恐袭,曾面临着到底是回国结婚还是留在非洲的纠结,最后留在了非洲。为什么?因为非洲缺电,他看到中国太阳能产品确实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晚上有光了,不用跑十几里路去镇上给手机充电,这个手机也是深圳产的,非洲版的充一次电起码管半个月。所以他留下来了。

当然,中国企业在海外也有难处,在海外发展交了不少学费。系列片介绍经验的部分,重点突出了“早期收获”:比如有企业在阿布扎比做基建项目,学到一个经验是:必须在工地上设一个专职摄像驻守。拍什么呢?拍证据。一会刮大风了,一会别的分包商堵住路了, 这些都影响工期,没有留证据,总包就要找你索赔。这就是这家企业被多次索赔后,交学费买的经验。这些也是片子重点展示的部分。

《海上丝路看深商》系列报道以“话语体系建设” 为骨架,以企业在海外的真实生存情况为血肉,旗帜鲜明地宣扬“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是互利共赢,是与沿线国家共同唱响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深圳卫视作为一家地方媒体从自己的视角,给这个话语体系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这正是得到中国新闻奖肯定的重要原因。

专家评点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刘劲松:


作为一家地方媒体,深圳卫视参与重大主题报道,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海上丝路看深商》系列  报道正是以“深商”为切入口,诠释“一带一路”这个重大主题,不仅做出了地方台的特色,还做出了重大主题应有的深度。


究其原因,一是讲好故事,真实而生动的经历最能打动观众,专题片展现了深圳企业在海外拓展打拼的生动故事,通过采访当事人的真实经历,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手资料,以至于节目播出后,节目内容和素材已成为教学资料;二是报道视角丰富,该系列报道不仅从走出去的视角采访深商,也从当地人视角看问题,片中采访了当地民众、政要专家和企业合作伙伴等,以此反观“一带一路”给当地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三是敢于正面回应问题,针对西方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诸多猜疑和误解,这部专题片借用采访对象的话语,以其亲身经历廓清事实真相,增加了报道的深度。


编辑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