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梅山小学的梅花银行兑奖场面火爆。
发行货币、储存、理财、兑换礼品……在深圳市福田区梅山小学有个“梅花银行”,而所有学生都是这个银行的“储户”。这里储存的不是实体货币,更多的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衡量,并进行相应的奖励。目前这个特别的银行“营业”已满一年,如今,银行“效益”如何?记者日前走进梅山小学一探究竟。
既是“理财”也是“理才”
五年级的卓嘉良已经攒了80多个金币,是同学中的“小富翁”,不过她说,自己并不是班上金币最多的同学,“如果有体育特长的话,一次运动会就可以挣到不少币了。”而另一名同学刘彦宽告诉记者,他是学校每周晨会的主持人,主持一次可以挣到一枚金币,他还在班级里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两周可以挣一枚。
在运动会上大展身手,帮助老师在班级进行活动策划、保洁、或图书管理,在学校内外的比赛中获奖……在“梅花银行”,这些行为都可以获得金币,“梅花银行”下设“美德收入”、“喜阅收入”、“健康收入”、“才艺收入”、“智育收入”,由不同部门的老师负责,而每项行为的奖励币值则由各个分行自己制定。此外,每个班级、每个学科都可提交申请设立各自的分行,首次可申请800个金币的额度,如果发放完毕,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励,可以申请“货币增发”。
两个学期下来,全校已经开设了50多个“分行”,发行了6、7万枚金币——金币是一张张的贴纸,可以贴在同学们的“存折本”里。
校长刘东风如今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梅花银行董事长”,他也是这个银行的倡议者。“引入银行的概念,既是教大家‘理财’,也是‘理才’、‘理德’,展现学生各方面的品德和才华。”他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在有趣、好玩的规则中,让学生们在综合素养的各个方面得到成长。设立梅花银行,正是试图打破以分数来评判学生行为的老方法,尝试对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进行量化评估,推动学校的创新教育改革。
攒够100币,校长陪吃饭
“开业”一年,“梅花银行”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在‘梅花银行’里可以培养我们理财的能力,以前我有5块钱,当天就花完了,现在可以攒到100多个金币。”刘彦宽告诉记者。
看着存折上的金币越来越多,同学们除了可以提升“理财”观念和能力外,还可以兑换礼品——在学校的布告栏里,记者看到了银行的“现行汇率”:5枚金币可以换一支考试笔、铅笔或一块橡皮擦,60枚金币可以换一把乒乓球拍或者一块精美水写布,100枚金币可以换一把羽毛球拍或者一筒羽毛球。
除了物质奖励之外,还有精神奖励,例如30枚金币可以兑换一次“做一次护旗手”的机会,40枚金币可以“主持一次晨会”,100枚金币则可以“带爸妈与校长共进一次午餐”。选择精神奖励的话每次会返还10个金币,以此鼓励大家更多选择精神奖励。
学生兑换金币后可领家长与校长共进午餐。
而在实际的兑换中,比起物质奖励,学生们更多选择了精神奖励,这也让规则的设计者们十分欣慰。“学期末是集中兑奖的时间,许多攒了100个金币的同学都选择了和校长一起午餐,他们觉得这是很有意思、也挺荣耀的一件事。”副校长刘朝晖告诉记者,上学期末,学校正副三位校长在一周内就有三四天在陪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吃午餐。
在金币数量上你追我赶之外,同学们之间同样会热情地互帮互助。有的同学很想兑换某样东西而金币不够,会有同学把自己的金币赠予他,让他能够达到兑换值。
为学校道德教育找到新载体
让校长和老师们最乐见的,是在“梅花银行”的激励下,不少班级的班风、卫生情况、学生的精神风貌在明显提升。“老师们普遍反映,通过梅花银行的运作,对班级管理和学科建设上有很大的推动,我们会继续推进完善这种模式,激励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刘朝晖表示。
二4班班主任李小娟表示,他们班在语文学科上购置了大量不同数值的积分卡,根据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表现获得积分卡,当积分卡达到一定数量时才可兑换金币。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课堂表现、书写与作业完成度、进步程度、互助以及竞争方式去获取积分奖励,通过这些奖励制度,整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五年级的英语老师刘杜鹃则针对孩子们在两周内课堂、作业以及和合作任务三大方面,分组进行评分,例如小组合作进行扑克牌设计,预习与复习PPT汇报,在比赛中取得胜利的小组成员将获得两枚金币。刘老师说,采用该种金币奖励方案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存折’可以看见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财富,也能无形中培养学生‘理财’的意识。”二5班数学老师叶理妹将“梅花银行”用于评价学生数学学科上的课堂表现和培养作业习惯。低年段的孩子课堂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或者有部分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她会通过积攒梅花金币换取学习文具的方式鼓励孩子们认真听课,大胆交流,激发孩子们的自信心。
大队辅导员应梓认为,“梅花银行”是通过“储蓄”这种形式 ,有“储”有“取” ,记录学生发展足迹,鼓励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它突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模式,为学校道德教育找到了全新的载体,是学校创新道德教育模式的一次积极尝试。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