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 | 让国家实验室成基础创新“发动机”

读特记者 周元春 杨丽萍 石义胜 叶志卫 方慕冰
2018-03-06 08:09
摘要

周建平说,基础科研能力关乎科技创新能“走多远”的问题,因此,需要国家实验室对重大基础研究、原创性科技突破起带头、示范和推动作用。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5日上午,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过去5年我国科技创新的判断让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深受鼓舞。他们从各个方面为我国科技创新建言,提出要加强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使其成为基础创新的“发动机”。

为科研人员使用科研经费“松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非常振奋的好消息。”

全国政协委员许瑞明表示,目前在科研项目中,科研经费中人员费用偏低,对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地投入原创性研究非常不利。

“高校科研人员,由于是事业单位在编员工,按照现有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不得直接在项目中列支人员费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刘强也提出了部分事业编科研人员的苦恼。

此外,人员费用报销难、预算要求过细且不能更改等问题也是困扰科研人员的大问题。许瑞明、刘强委员提出,科研经费管理在符合科研规律的同时,应该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为科研经费使用“松绑”——要将科研经费管理从防范和“卡”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加大科研经费自主使用的力度,简化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国家实验室要瞄准制约发展的重大基础科研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一些新的产业正在快速形成。这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如何充分利用机遇,并把挑战转化成机遇,让我们国家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化,是当前摆在中国科技界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静海认为,虽然这些年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但是原创的科学技术成果还不尽如人意,“未来我们在基础研究上还要狠下功夫,进一步增强原创性科学技术突破的能力。这除了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外,也要改革科技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科技基金的使用效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周建平认为,要让国家实验室成为基础创新、原创性科技突破的“发动机”:“国家实验室一定要瞄准基础性、共性的、制约我们发展的重大基础科研问题。”周建平说,基础科研能力关乎科技创新能“走多远”的问题,因此,需要国家实验室对重大基础研究、原创性科技突破起带头、示范和推动作用。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热情

来自企业的全国政协委员周群飞表示,她所在的企业一直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每年拿出大量的利润用于科技创新。但企业目前在科技创新中遭遇一个“拦路虎”——公司在手机、平板电脑配件上不断研发出新产品,但是专利申请时间太长了:“比如手机屏幕,发明专利要两年才能批下来,而外观专利则需要6个月,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更新率非常高,往往一个产品出来,3个月就被新产品替换。而我们公司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辛苦研发,可能还没量产,别人就抄袭了。”周群飞表示,未取得专利的产品被抄袭了,很难维权,而取得专利了维权时也往往遭遇取证难等问题。因此,她希望能通过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企业的利益,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冲动。

全国政协委员冯远也提出,对于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要转型升级,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但是往往很多企业缺乏利益驱动,没有投入研发的欲望。因此,他建议国家对包括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内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做研发,从而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强国。

推动惠及民众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多突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我们希望能真正落到实处。”全国政协委员薛永彪表示,当前,我国癌症患者不断增多,如何加强癌症治疗的攻关,非常迫切。“建议有关部门切实按照国家发展的需求安排科研经费,而民生领域的科研急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应当安排组建针对癌症、重大慢性病防治研究的国家实验室,推动惠及民众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多的突破。”

编辑 黄子芸

(作者:读特记者 周元春 杨丽萍 石义胜 叶志卫 方慕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