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台的都是非常具体的‘融进来’利好举措,也让在大陆的台湾同胞能更好‘留下来’,让更多岛内同胞能更愿意‘走进来’。”针对近期大陆出台的31条惠台措施,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执行长郑博宇表示,相信这些措施执行后,能让台湾同胞切身有感,投身大陆的发展机遇。
实际上,“西进”成为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的选择。由于岛内长期经济低迷和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台湾青年赴陆意愿提升,期望能搭上大陆高速发展的快车,在事业发展上实现自我价值。
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团参访北京创业公社台湾驿站。(图片来自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执行长郑博宇)
低薪环境导致人才流失
根据此前台湾发布的“由财税大数据探讨台湾近年薪资样貌”研究报告,台湾地区低薪族占比近五年皆在25%至26%徘徊,人数约为130万人,其中以21岁至30岁的低薪族占比最高(低薪族门槛为月薪2.2至2.3万新台币),达到近3成3,也就是说30岁以下青年每3个人就有1人是低薪族,“青贫族”现象严重。
岛内低薪环境直接造成的是人才的流失。有数据统计,台湾地区自2005-2015年十年间海外就业人口就由34万人倍增至72.4万人,而且过去海外就业者的年龄以30岁以上为主要族群,而现在则是25到29岁者比例最高。
越来越多台湾民众将就业目光投向海外,西进大陆的意愿也创新高。根据此前台湾《联合报》的调查显示,三成八台湾民众愿意让孩子去大陆念书,四成愿意赴大陆就业,创八年来新高,其中30岁以下年轻人的“西进”意愿有53%,30至49岁也有近半数愿意“西进”就业。
台企联青年团副主委林子凯此前在一个台青登陆创业的论坛上表示:“台湾青年西进登陆将会是一个常态。”台湾的年轻人长期以来处于低薪困境,薪资水平多年来没有变化,对比两岸的发展趋势以及薪资价差,西进是“呼之欲出”的。
台湾高校杰出青年赴大陆参访团,图片来自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理事长陈长风
西进抓住大陆发展机遇
市场大、机会多是台湾青年选择到大陆就业、创业的首要原因。“同样做别墅设计,在台湾可能没什么单子,但大陆市场这么大,有机会。”重庆台商青年会会长黄光志认为,对台湾青年来说,大陆有最大的市场、最好的机会,如果还沉浸在“小确幸”,那是自己错失机会。
“台湾现在为什么小确幸,因为没有更多机会给年轻人。”两岸经营者俱乐部主席王国安认为,台湾年轻人想要寻求自我价值的话,可以选择到大陆去,随着互联网、高铁等发展,消费升级还将释放更多机会,台湾青年可以立足与服务相关的行业,比如早教市场、医美市场,甚至寻找乡村小镇产业振兴的机会。
除了市场机会,大陆近年来也不断为台湾青年赴陆就业创业释放利好,2015年以来先后设立了41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12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刚刚过去的2月28日,国台办公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更是给台企、台胞的“新春大礼包”,其中第二部分就提到“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让不少大陆台青大声叫好。
针对台湾青年赴陆就业创业,中国文化大学知识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辰表示,相对创业,更应鼓励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有学生问我‘去不去’?我说‘去!你的才干需要一个空间发挥。到那边去,绝对比在台湾的机会高’!”
转变观念推动交流融合
“当我们还在刷信用卡的时候,对岸的手机支付已经盛行,现在已经是刷脸支付,这是我们远远没有想到的。”台企联青年团副主委林子凯建议台湾青年从转变观念开始,“大陆市场大、机会多,当然竞争也多,要将眼光放在未来的发展,而不是脚下的风景。”
随着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到大陆交流,也让更多岛内青年了解大陆的活力与发展空间,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执行长郑博宇说,他在大陆的第一个实习生是台湾大学的学生,学生回台后举办讲座分享经历,也帮助更多学生了解大陆的发展。
“大陆很大,定有属于台湾青年的一片天。”郑博宇结合亲身实践,为准备到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分享经验体会:一是放下优越感,重新看大陆;二是心态调试好、尽力去融入;三是争取机会投入大陆的发展。
郑博宇表示,希望每一个到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都能担当起两岸新时代交流模式的纽带,让更多岛内的青年能够认识并抓住机遇融合发展。
见习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