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老漂族”的困境谁来解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2021-01-14 23:36

在城市化、老龄化进程显著加快的今天,中国有一类日益庞大的城市老年流动人口值得关注: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他们像“候鸟”一样离开家乡“漂”至陌生的大城市,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两地分居、异地医保等问题。《光明调查》近期在光明日报微博发起了关于代际支持视角下的“老漂族”的网络调查,与此同时,记者通过实地体察、深度访谈等形式了解该群体的生活状态,对“老漂族”身心漂泊的双重困境何以得解,发起了叩问。

民间有“隔辈亲”的说法,意思是说祖辈往往和孙辈更加亲近。这个说法的背后,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支持儿女干事业、照料孙辈,差不多是中国家庭的一种惯例,或者可以说是中国家庭文化的传统。记者调查的一个小区情况显示,该“小区90%的孩子都是老人带”,这样的家庭文化传统,在今天仍然很普遍,恐怕也一时难以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随迁老人的身心困境,将是普遍而长期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及时给出解决之策。

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这幅画面,在中国的家庭里,原本也是“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的一面。但这和谐温馨的场景,大多有个前提:一家人同在一地。今天,随迁老人一方面心甘情愿,另一方面又迫不得已,两难的尴尬与困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随迁”两个字,这两个字意味着传统家庭时空一致的格局被打破,时空的分离聚合,给一家三代人带来了水土气候、城乡差别、代际隔阂等诸多方面的不适与冲突,让老人们迁入子女工作生活的城市里时,陷入难以适应融合的困境。

随迁老人遭遇的困难是多方面的。社交困难、代际冲突、夫妻分居、消费“升级”生活费用高、遭遇数字鸿沟扫码难、异地医保报销难……这些具体的困难,构成了随迁老人们的随迁之“痛”,涉及到社会、家庭乃至科技的各个方面,对随迁老人们的经济、生活、身体乃至心理都造成了困扰。显然,在随迁老人帮助后辈解决困难时,他们其实也需要各种帮助,使他们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跟上时代节奏,享有两全其美的晚年生活。

消除随迁老人们的城市生活障碍,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努力。子女作为老人的至亲,首先不能只顾索取,而要更多关心老人的身心需求,为父母的晚年幸福创造更好条件。社会对随迁老人这个日益扩大的群体,也要予以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加强社会精细化管理,将社会福利更加普惠地关照到这部分容易被忽视的人群。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想方设法,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推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普及,为随迁老人们的生活创造便利。科技公司在设计智能数码产品时,亦当照顾到老人的需求,这既是很有潜力的市场,也是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对于随迁老人来说,也要建立“积极老龄观”,加强自身的心理建设,主动消除“外来感”“暂居感”,充分利用空暇时间,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新观念,主动积极地为自己的幸福晚年争取更多机会。

随迁老人的困境,不仅是这部分群体自身的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和老龄化社会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努力解除随迁老人的困境,是社会与个体共同的责任。

见习编辑 连博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