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深圳将抓紧干这些事!

读特首席记者 綦伟
2018-03-04 12:34
摘要

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深圳要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

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深圳要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

怎样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深圳市委经过深入调研,确定如下 “九大战略任务”为重要抓手,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1、坚定不移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

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规划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为抓手,加快推动创新能力再突破;以实施新经济培育壮大工程为抓手,加快推动创新经济再升级;以实施创新生态营造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推动创新生态再优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图为2017年深圳高交会盛况。(资料图片)

为成为引领世界创新的重要引擎,深圳正致力于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聚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争取若干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集中力量打造大科学装置群;在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抢先发力,构建新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新增一批“独角兽”企业和若干家世界500强创新型企业;高水平打造知识产权强市,加快建设科技金融示范市,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转化+金融支持”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2、坚定不移打造更具时代引领性的深圳品牌

在打造深圳质量、深圳设计、深圳标准、深圳诚信基础上,大力实施“深圳品牌”战略,构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城市品牌”体系,使“深圳出品”成为高质量的标签,让深圳品牌享誉全球。

总部位于深圳的华为已经成为享誉国际的企业。春节长假刚过,华强北的华为授权体验店又迎来一批顾客。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深圳加快品牌锻造、质量提升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将“质量强市”确立为城市发展长远重要战略,通过质量强市助力深圳品牌提升腾飞。瞄准国际一流,持续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出台全市“标准+”战略实施方案,推动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领域出台实施一批深圳标准,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积极推进覆盖企业、个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四大主体的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深入推进信用监管改革,开展“诚信深圳”行动,让守法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处处受限。

3、坚定不移做强更具比较优势的深圳制造

推动制造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紧密结合,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绿色制造。

深圳大力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这是在比亚迪整车组装生产线上,技术人员进行底盘安装。 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海昆 摄

以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契机,深圳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实施新一轮重大项目培育引进工程,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布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招优引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新一轮产业链拓展工程,系统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甄别产业链中关键或缺失环节,实施“强链”和“补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形成若干新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实施新一轮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在严守工业用地红线基础上,统筹工业园区资源整合和改造升级,规划一批功能复合的新型产业空间,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的示范园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4、坚定不移推进更紧密更务实的深港澳合作

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深化深港澳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

深圳湾大桥的建成和使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有前海,东有河套,深圳正通过东西两翼的深港合作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动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为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绝佳机遇,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为契机引领深港澳创新生态圈建设。今年,深圳将推进深港澳在经贸、金融、教育、科技、人才等各领域更紧密合作,积极对标国际化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发展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将主动对接国家层面有关政策措施,先行先试,为港澳居民在深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5、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

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携手周边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深圳正开展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加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城海交融、人文相映的现代化城市,紧紧把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机遇,推动深港融合发展,引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深莞惠“3+2”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向西跨珠江发展,切实推动深圳与周边城市在规划、产业、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接,寻求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协同发展,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6、坚定不移推进更加规范有效的基层治理

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直面基层治理短板,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深圳市直面基层治理短板,不断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图为渔民村新貌。读特记者 刘羽洁 摄

深圳大力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党员管理、治理结构、服务群众、工作职责、运行保障“六个标准化”,全面提升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水平。基层组织积极探索“党建+”模式,探寻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持续推进严查严控违建攻坚行动,统筹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和拆除重建,推进股份合作公司改革。互联网+、大数据等广泛应用到基层治理中,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正不断提升。

7、坚定不移建设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特区

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实施“鹏城英才”工程,以全球视野广聚天下英才。

每年在深举行的“人才高交会”成为深圳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

深圳正全面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制定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柔性引才用才、创新型青年企业家培育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制定完善人才引进目录,从人才供给端发力,通过人才认定标准、奖励激励等导向性措施,防止人才错配和浪费。同时,打破身份、体制等壁垒,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进一步向高校和科研机构下放岗位设置、人才招聘、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权限,赋予用人单位人财物更多自主权。着力提高人才服务水平,不遗余力优化环境留住人才,营造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

8、坚定不移营造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坚持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造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市场最具活力、综合成本最佳的营商环境。

聚焦优化企业至上的市场化环境,深圳将全方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提供更全面的创新支持。围绕优化开放便利的国际化环境,深圳将放宽外商准入限制,放宽港澳专业人士执业许可,深化自贸区商事改革,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着眼优化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环境,深圳将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建设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及风险补偿机制。此外,深圳还将建立完善的财产权保护机制,依法维护企业正当权益,让企业家在深创业更加放心,让企业安心扎根深圳做强做优做大。

9、坚定不移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充分认识海洋对深圳发展的关键作用,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构建海洋强市法规政策体系,制定蓝色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跻身全球海洋知名城市行列。

蛇口35周年巨变。深圳从蛇口开山“第一炮”开始,35年来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美丽、繁华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与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重现了深圳梦。读特记者 陈富 摄

深圳正以陆海统筹、科学发展统领全局,以规划、管理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打造创新型国际化滨海城市,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深圳将积极落实海洋强国发展战略,践行人海和谐共生理念,加快推动海陆空间融合,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强化海洋教育和宣传,积极培育海洋文化,加快建成陆海融合、生态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保障有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见习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綦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