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东郊笔架山,因形似笔架而得名,又因韩愈植树于此而称韩山。1953年,韩山师范附小在笔架山中段修建校舍,陆续发现四条龙窑,揭开了这座千年古窑的神秘面纱。
笔架山宋窑始建于唐代,在其鼎盛的宋朝曾有“瓷窑九十九条,窑长九丈五尺”的传说,笔架山一带的瓷窑鳞次栉比,尤其十号窑规模之大国内仅见,一窑每次产量达五六十万件,远远超出本土用量。
为什么要筑建如此大规模的窑场?这是潮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的重要佐证。宋元潮州窑胎质细密,胎色呈白色、灰白或深灰等,釉面较簿,均开细小纹片。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之美,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
明清以降(jiànɡ ),潮州窑的重心西移到枫溪。中国各地的龙窑,都借助山坡地形而筑,唯枫溪受平原条件限制,产生了“平地龙窑”的筑造方法。近代以来,“过番”的潮人,将“平地龙窑”技术传播到南洋。东南亚今天的陶瓷业,与潮州窑系有着血缘、地缘、业缘的羁绊。
潮州瓷器十分注重工艺美术,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馨”的美誉。这是海上丝路的遗珍,是潮州深厚文人底蕴和灿烂历史文化的见证。
编辑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