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选宁将军于广州病逝 享年79岁

2016-07-10 21:54
摘要

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次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叶选宁将军因病于2016年7月10日凌晨1点10分在广州平静离世,享年79岁。

96a3cf4c5d537a8c8461_size7_w175_h220

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次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叶选宁将军因病于2016年7月10日凌晨1点10分在广州平静离世,享年79岁。

叶选宁将军遗体告别仪式定于7月14日上午10点整在广州银河殡仪馆白云厅举行。

叶选宁将军1938年10月出生于香港,广东梅州人,中共元老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次子,1978年任国务院经济委员会办公厅康世恩秘书。1980年任沧浪咨询公司董事长。1984年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0年任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1993年后兼任中国凯利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1997年退役。第8全国政协委员、第9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0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

1974年,在一次往粉碎机里送料时,不幸被机器轧断右臂;后来医生把断臂接上,但从此右臂功能全无,但后来竟练就了一手刚劲潇洒的左手行书。

读特新闻+

下放到江西上饶时右臂被机器轧断

f3c4d6c02217779fc1c924af8ce8dfa7

叶选宁小时候很活泼,1955年暑假,叶剑英带着几个孩子去大连,住在招待所。叶选宁没见过招待所的毛巾浴衣,穿上后就舍不得脱,很神气地走到哪里都穿着。叶剑英遂说:狗到了春天都应该掉一些毛,到了秋天再长出新的来。世界上有那么一种狗不会换毛,再热也是一身厚厚的毛,这就叫“寒狗不识热天”。听见父亲的话,叶选宁气得嘴巴都撅起来了。 

“文革”爆发后,叶选宁先被下放到湖南株洲无线电厂实习,后转到江西上饶。在一次往粉碎机里送料时,他的右臂不幸被机器轧断。事情一路汇报到周恩来处,总理下令抢救,当地医疗部门才把断臂接上,但从此功能全失。叶剑英当时正在湘潭,他得知后马上打电话到北京了解情况,但线路很不好,接通之后满是杂音,根本听不清楚。叶帅跟接线员商量:“你能不能给调一调?”却被对方粗暴呵斥。据警卫员回忆,当时叶帅“又气又急,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苦练左手书法终成大道

1

叶选宁草书“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在自述中,叶选宁说自己一岁时抓周,抓中毛笔,从小便爱好书法。右臂受伤后,他更是苦练书道:“一个伤残人能做些什么?向之所欣,多不可得。中西乐器,无一可操。写字可行,但须变右手为左手。”叶剑英也写信鼓励儿子:“大丈夫一舌尚存,还可以闹革命,何况全部身心都健全,只差一只手,决不气馁。” 

练字过程中,叶选宁见到好的、喜欢的字,都要抄写百遍以上,无论工作多繁重,天天都要坚持。艺术大师黄永玉曾打趣说:“我们天各一方,有时夜半醒来,想到叶三此刻正在练字,登时睛前一个胖子灯下狂书的画面,十分好笑。”启功评价叶选宁的字:“真行草书随兴挥洒,悬之堂壁,无人识为左笔者。此其足以昂然独出于古今书艺之林,而无纤毫逊色者也。”

 2

2015年4月18日,“晴耕雨读·叶选宁习字展”开幕式于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当时年近八旬的叶选宁坐在轮椅上出席开幕式的时候,现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叶选宁自述:我的晴耕雨读

 11个月大时,母亲将我送回湖南湘乡荷塘乡外公家抚养,起名“曾庆馨”。受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迫,我的小学学历可谓支离破碎,先后就读于湘乡荷塘乡王家祠堂小学、曾氏星冈公祠由是小学、长沙广益附小、幼幼小学、修业小学、省立一师附小,后考入长沙市明德中学。 

11岁从长沙到北京,直接考入师大附中、一O一中学,完整地读完了初一至高三年级。1956年7月,应征入伍,公派到军委大连俄专,学习俄文,准备派到乌克兰哈尔科夫炮兵雷达工程学院学习,1957年政治风云变幻,不适合再去苏联学习,随即奉派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因病转学,毕业于同属国防科工委系统的北京工业学院。历任学员、陆军地对地导弹某部三排副排长、空军二炮独立第七营三排副排长,伤右臂之后,改任驻厂军代表,广州警备区作训处副处长、副参谋长,空军联络部副部长,总政联络部副部长、部长,2009年退休。 

1岁抓周,抓了支毛笔。3岁开始,老外婆(母亲的奶奶)就教我写字。老外婆仙逝后,外公教我写习颜体,但我自己喜欢柳体,故小时候总是写不好。长大成人以后,开始喜欢颜体,可惜外公早已不在。我的舅父曾宪柱继续成为我的写字老师。我妈妈的一家,无论男女老幼,都写得一手好字。所以,我也喜欢写字,希望自己的字能写好。没有什么章法,喜欢什么字就临什么字,不断地写。 

31岁,伤右臂,功能全失。一个伤残人能做些什么?向之所欣,多不可得。中西乐器,无一可操。写字可行,但须变右手为左手。41岁得启功先生、何海霞、黄苗子、黄永玉、贾震、亚明、宋文治、唐云、王大山等大师们的鼓励:仅余一臂亦可练字,从头来过,此其一。 

写到五六十岁,找到一些感觉,开始喜欢草字了。喜欢毛主席的字,喜欢怀素的字。由此,对于张旭、张芝、张弼、鲜于枢,凡是草的都喜欢。此外,还喜欢隶书,特别是《石门颂》,但写得很少,不成气候。 

本人写字多是抄古人的,见到好的、喜欢的,都抄百遍以上,坚持写到今天。用笔用羊毫长锋,安徽泾县出产的“冰肌玉骨”,因为毛锋柔软,迫使用笔者悬腕悬肘,不得有丝毫懈怠。古人写字如怀素等人都是用狼毫,后人用羊毫长锋写出狼毫的遒劲笔意,就不得不在运笔上痛下苦功了。 

60岁后,正是自己感觉有些心得的时候。73岁大病一场,鬼门关上一游,视力日差,腰腿也渐力不从心,字又写不出来了,又要从头来过,此其二。 

出一本“习字”,办个展,算是交份作业,拿出来请大家批评。也是对鼓励、帮助、教导我的师长、老友无尽的怀念、感激和谢忱。(原文刊登于2015年10月16日 湖南日报

来源 法制晚报 湖南日报 南方日报

编辑 小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