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圳市治水提质工程的不断深入,各流域治水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逐渐显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结合深圳“治水十策”及“十大行动”,建议在流域治理中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是强化“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的治水策略,建立“治污+防洪+生态”的多维度目标。通过运用评估模型和多调控工程措施,“一河一策”地优选综合治理方案,统筹解决陆地与水体、干流与支流、分散与集中等突出矛盾。
二是以问题为导向,近期重点解决黑臭水体等问题,确立“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源头减排是治理黑臭水体的治本之策,但局部地区难度较大,需要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以强化污染物的削减。河道底泥作为内源治理的重要对象,宜采用无干扰原位分选技术,减少底泥的大量外运。通过分散雨水调蓄、分布污水净化、复合人工湿地等措施共同构建水质达标的保障体系,避免一味地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
三是建立水务与住建部门间的联动机制,着手研究污泥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协同处置方案。根据以往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河道底泥及水库淤泥难以“独善其身”的现实,建议将污泥作为资源纳入到全市范围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之中。通过热解技术,污泥被制成可直接作为燃料的生物炭,进而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工厂的能源补充。透水砖、生物砖、骨料等资源化建筑材料将投放到河道治理及海绵城市建设之中,另辟“泥水并重”的污泥处置路径。
四是以流域为单元划定项目范围,以干支流统揽选择责任主体,以交接断面达标建立考核机制,将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适度扩展为“设计采购施工+阶段运营”总承包模式,健全按效付费机制,创建可持续的流域治理新模式。
编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