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深圳生态环境工作目标:PM2.5浓度18微克/立方米以下,地表水全部达标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摄影 梁霞舜 刘伯良
2022-01-19 18:37

1月19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今年生态环境工作主要预期目标: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低碳试点示范持续深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全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18微克/立方米以下,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全部达标且整体优良比例达到90.5%,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入海河流稳定达地表水五(Ⅴ)类及以上,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

去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同心同德,聚力攻坚,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PM2.5年均浓度进一步降至18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水环境质量持续巩固,全市21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西部海域无机氮浓度同比下降9.2%;茅洲河、大沙河入选全省十大美丽河湖,小微黑臭水体整治荣获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

“无废城市”建设扎实推进,高水平完成100项试点任务,固体废物总利用处置能力达24.3万吨/日、同比提升3.8万吨/日,各类固体废物实现全部无害化处置。

高质量完成中央环保督察迎检任务,无督办案件,无被通报的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没有被点名具体问题的地市。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再添硕果,大鹏新区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追赶国际一流,加快把 “目标愿景”转化为“现实美景”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工作主线,统筹发展与保护,对标国际先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守住环境安全底线,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该负责人说,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与美丽中国典范建设目标、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据介绍,接下来,我市生态环境工作要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首先,突出对标一流,从环境质量、自然生态、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方面对标对表国际先进城市,蹄疾步稳追赶国际一流,加快把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愿景”转化为“现实美景”。其次,突出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环境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有力举措,重点解决施工噪声、废气扰民等问题。第三,突出系统治理,统筹生态环境全要素、全领域、全链条,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第四,突出改革创新,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提出改革举措,加快形成适应新治理任务、新治理需求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加快推进国家智能环境治理实验基地建设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我市将在精准治污和利用科技手段治污方面持续发力,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有力支撑。

首先,提升生态环境“一网统管”能力。市生态环境局将成立双组长制网信工作领导小组,围绕“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生态环境数据管理、智慧环保运行管理等工作制度,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把“深治慧”平台中小屏系统建设摆在信息化建设的首位,推动智慧环保一期项目终验,谋划智慧环保二期项目,强化智能场景应用,推行智慧化监管;夯实智慧环保基础平台能力,实现各系统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平台使用率提高至80%以上。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全覆盖,补齐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等监测短板,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生态环境数据、污染源数据和环境管理数据全面接入CIM平台,进行实时可视化展示。推进国家智能环境治理实验基地建设和深圳市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工作,打造智能环境治理和数据管理的示范标杆。深化全市网络安全试点建设,持续提升全局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其次,强化监测和科研支撑。我市将统筹优化监测力量,持续拓展监测范围,完成实验室质量体系标准化建设。试点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和东江流域水生态监测,积极推进国家碳监测试点,开展城市大气组网高精度碳监测和碳同位素监测,推进碳排放水平和变化趋势模式反演、红树林碳汇监测和重点企业温室气体试点监测。全力抓好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生态环境科研行动方案,加强科研项目需求库和专家库建设,提高项目储备库质量。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到减污降碳领域。加快推进环境科学实验室建设,高标准谋划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和运行模式。深化与生态环境领域研究机构、智库合作,引进中科院生态重点实验室。

“双碳”工作重点抓好“三个一”

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新的一年,我市“双碳”工作将重点抓好“三个一”:制定好一批政策。系统开展产业布局、重点领域、环境治理研究,识别减污和降碳协同的关键路径和主要政策需求,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推动制定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和碳达峰行动方案、出台“1+N”政策体系首批文件。制定并实施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创新一揽子机制。利用和建设好市场机制,在碳排放交易、气候投融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多点发力,优化碳配额分配,遴选首批深圳气候投融资项目清单,推进区域碳市场建设,争取参与国家气候投融资首批试点,推动国家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碳普惠”工作体系。推进一批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前海合作区、龙岗区等省级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启动第二批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原标题《今年深圳生态环境工作提出了这个目标 PM2.5浓度18微克/立方米以下,地表水全部达标》)

编辑 编辑-黄力雯(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摄影 梁霞舜 刘伯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