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冷站封顶 每年减少约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智伟 吴徐美 通讯员 董定坤 许烨杨 刘一超 陈清波
2021-01-06 18:30

伴随最后一方混凝土的填筑,由前海控股负责建设,铁建南方前海市政VI标5号冷站(中铁二十局)承建的亚洲区域集中供冷规模最大的冷站即前海5号冷站完成了主体工程封顶。为后续顺利推进机电设备安装,保障嘉里、恒昌、九龙仓等周边地块2021年夏季如期供冷奠定了基础。

5号冷站,建在前海湾西岸地下3层至4层,于2018年8月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采用电制冷和冰蓄冷技术,服务建筑面积可达270万平方米,包括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办公商用及地铁5号线。总供冷量约为6万冷吨,相当于6万台1.5匹的空调24小时内将0度水变成0度冰。该冷站通过市政管网将向总面积270万平方米的各类城市建筑提供供冷服务。预计2025年前后,它与其他9座大型供冷站组成的前海片区集中供冷系统投入使用,将是世界最大区域供冷系统,届时将向面积1900万平方米的城市建筑供冷。

它将改变目前国内城市在不同建筑单体采用中小型空调设备的传统供冷模式,预计每年可节约1.3亿度电,减少约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为我国和世界大型城市公共建筑节能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5号冷站距离海岸线不足70米,地质层为填海造陆,基坑北侧不足10米就是沿江高速高架桥,开挖深度达24米,再加上受潮汐频繁波动影响,地下水较为丰富,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极高。”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项目自2018年8月开工以来,在前海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下,前海控股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组织各参建单位克服沿江高速保护、临海深基坑、换撑拆撑工序复杂以及疫情防控等多重困难,针对国内罕见施工难题,建设者狠抓过程控制,形成了标准策划、标准防护、标准工序、标准内业的“前海标准”建设模式。总结出了适合复杂地质条件下咬合桩的成孔施工经验,应用临海近桥墩基坑抗变形围护体系施工技术,并在围护桩及抗剪排桩施工中采用成孔控制技术,在填土、填石、淤泥层采用长套筒跟进以保证桩身质量。

临海深基坑作业施工难度大

5号冷站工程距离海岸线不足70米,基坑北侧不足10米就是沿江高速高架桥,地质层为填海造陆,厚薄不均、性质各异,同时开挖深度达24米,加上受潮汐影响,地下水丰富,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极高。临海深基坑作业,如何优化方案,保证咬合桩止水止沙,保证沿江高速7米之距的桥墩不下沉,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

面对困难,项目部经过充分调研,多次组织行业专家进行论证对比,机械选型,运用BIM技术模拟实验,最终圆满完成基坑施工作业,所有桩基实现95%一类桩,总结出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咬合桩的成孔施工经验,有效防止了钻孔因遇孤石、淤泥等不良地质造成偏孔、塌孔现象。项目团队撰写的《临海近桥墩基坑抗变形围护体系施工工法》荣获广东省省级工法,为前海临海复杂地质下深基坑开挖施工技术积累了突破性的施工经验。后续施工中,拆除87米跨度板撑,13.2米的高支模,钢结构与钢筋网同时交叉作业等各方重点盯控的伟大工程都确保了“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按期高标准完成施工计划。

此外,面对工程的特点,项目部通过技术比武、质量共建、样板引路等举措,形成了标准策划、标准防护、标准工序、标准内业的“前海标准”建设模式。在施工前对施工标准工艺进行策划,开展“质量人人管”“安全人人讲”等活动,制作工艺样板示范牌、实体样板示范牌,通过二维码宣传创优质工程工艺质量标准信息,对现场工艺、质量、安全的提高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展现“深圳速度、深圳质量、深圳标准”

项目部自2016年进场以来,中铁16局集团、中铁20局集团两支主力队伍强强联合,先后“啃下多个硬骨头”,完成多项硬任务。前湾一路、A号路、前湾三路、前湾四路、污水干管、金岸中街全部按期交付使用,已成为“前海质量,前海标准”亮丽的名片。供冷管网,5号冷站,南北地下车行联络通道,三号景观桥等工程也都向最后的完工吹响了“冲锋号”。四年来,各单项工程均达到了“零伤害、零事故、零损失、零缺陷”的管理目标。项目部先后获得全国BIM技术大赛公共基础设施综合类金奖和广东省一等奖,5号冷站工程多次荣获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建设指挥部“优胜单位”“优秀团队”称号,荣获国家级QC成果3项,省级QC成果6项;梦海前湾河桥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双优工地;南北地下车行联络通道、前湾一路、前湾三路多次获得深圳市“安全质量双优工地”、“优质结构工程”;项目部党建创新工作被省住建厅党委、深圳市住建局党委专函表彰,并被选定为全市“党建廉建共建,质量安全共管”工作的示范单位。

目前,中国铁建已交付使用的前海污水干管工程,创造了前海填石地质下机械顶管成功的首例;北环联络通道工程人工暗挖施工方案在前海也是首次试行;冷站临海近桥墩基坑施工再创前海首次。5号冷站主体完工的时间比合同工期提前了5个月,再次展现了“深圳速度、深圳质量、深圳标准”。

编辑 许舜钿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智伟 吴徐美 通讯员 董定坤 许烨杨 刘一超 陈清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