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优秀江门”探索了什么?
南方+ 南方日报记者 黄烨倩
2021-01-05 14:23

“我在村里搞起了民宿,现在旅馆每天被预订房间8—10间,一年下来总收入差不多25万元。”江门台山“网红村”五丰村村民唐木宝说。村民们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五丰村正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兴旺为导向,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实现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点亮滨海农旅名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担当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海鲜铺子”的重任,江门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不断:总结形成乡村产业“链条联通”融合发展模式;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鹤山市全面完成国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建设……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当下“三农”工作重心正发生着历史性转移。面对发展新格局,屡次获评省乡村振兴工作实绩考核“优秀”等次的江门,不懈努力,一心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旨在打造农业强市,争创国家级农业特区,建成“一带一路”江海门户冷链枢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站在新的起点,江门仍要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2020年以来,江门兴起“都市农业”模式。杨兴乐 摄

一只虾的启示

科技的力量,从工业向农业加快“进军”

越冬时节,新会区大鳌镇的虾塘上纷纷搭棚盖起了塑料薄膜。这是关键的一仗。养虾业内流行“不养冬棚,一年白干”的说法,一茬越冬虾养殖利润常常超过1万元/亩。

从“一只虾”出发,大鳌镇养虾业带旺了种苗培育、生资销售、刮虾搭棚、物流运输等产业链上下联动共25亿元产值,其中全水产养殖产值近7亿元。去年12月初,大鳌镇更是入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一只虾”撬动全链产值25亿元。杨兴乐 摄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20年来,大鳌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已达3万多亩,带动了本地超五成的就业人口。2019年,该镇村级鱼塘发包总收入7763万元,占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79.19%。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之上,30岁出头的青年冯雄伟回家创业养虾,搭建起上千平方米标准化虾苗培育室。基地里排布着上百口水池,虾苗在水池里接受统一供应的恒温水养殖;工人们根据虾苗生长情况施放生物制剂,以促进生长、防治病害。

目前,冯雄伟的虾苗养殖基地成为大鳌镇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之一。大鳌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黄伟强表示,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局面,当下的大鳌镇正在建设以大户(公司、合作社)为骨干的联农带农技术队伍,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水产养殖户,帮助广大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新品种、新技术、新动向。

“科技”引领田野革命。

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出发,江门正围绕种业创新、高效种养、污染防治等,实施全链条技术创新。以被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为例,经过8年多的发展壮大,其已引进11家农业科技型企业,累计开展近40个科研项目,涵盖水稻、花卉、蔬菜、南药、水产品等繁育栽培领域,投入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

数百年来,科技的进步,给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浪潮。如今,科技的力量正加速从工业向江门的农业溢出,为农业的现代化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耕地有限,技术无限。结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进程,江门接下来将着力打造5G智慧农业科创园,建设农业重点产品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溯源和冷链物流体系,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

一户农场的潜力

主体的变局,迈开现代农业的步伐

“近两年来,得益于塘口镇大力推进建设美丽乡村,到我们农场来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不计成本,农场2019年全年的营收达到了500万元。”李荣欢笑呵呵地说。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场主李荣欢悉心照料园子里葡萄的生长。黄烨倩 摄

李荣欢与丈夫经营着一家名为“慧园”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规模达117亩,以种植葡萄为主,走都市休闲农业路线。

紧挨着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慧园家庭农场不愁客源。每年寒暑假、元旦前后都是李荣欢与丈夫最忙碌的时节,也是她最为期待的日子,“高峰的时候,一天有一万多元进账。”

从设施大棚到特色家禽养殖,从单纯的种养业到集采摘、观光、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农场,家庭农场承载了农村人的致富梦。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场主李荣欢指导手下员工给反季葡萄修枝。黄烨倩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强调坚持以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当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塘口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冯成钦表示,为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更多家庭农场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红利,镇政府还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采用外聘专家理论授课、乡土专家田间实训和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组织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包括种养业技术培训、现代农业新理念、国家农业新政策等内容。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在江门,包括家庭农场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一步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数据统计,江门现拥有131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46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含国家级6家、省级50家)、164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含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5家),建成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信誉农场)25个、大湾区“菜篮子”产品加工企业11个。2020年,开平市更是成功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征程中,江门立足本土优势特色产业,锻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力军”,不仅折射出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深刻诠释了“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的内涵。

一条村的探索

美丽乡村,正在留住“诗与远方”

去年10月,位于共和镇来苏村的泊瑞·和安里民宿拿到了鹤山市首张民宿登记证照,来苏村民宿示范项目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泊瑞·和安里民宿坐落于来苏村委会瓦园村内,由始建于清朝的传统老屋改建而成,保留了原始房屋的主体结构,还有青砖墙、阁楼、天窗、彩绘等特色元素。同时,该民宿采取了修旧如旧、共生更新的改造模式,打造一个拥有书吧、书画室、茶艺室、游泳池、私房菜馆、农场体验场所的民宿综合体。

“网红”民宿示范项目是来苏村探索乡村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取得的瞩目成果,让美丽乡村留住了“诗与远方”。

“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打扫干净村子’再迎客,有了美丽的乡村环境,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来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瑞行说。

从建设“美丽乡村”起步,来苏村计划构建以旅游为引导的生态茶园养生基地、星级旅游厕所等项目,同时结合休闲带动和文化带动,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把乡村建设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家园,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留住美丽乡愁的江门蓬江区良溪古村。杨兴乐 摄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动农村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生态美丽宜居迈进,推动美丽乡村从“点上出彩”向镇村全域拓展,推动美丽乡村从外在美向内在美提升,推动美丽乡村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乡村建好了,乡愁才得以安放。当下,江门以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工程为抓手,推动全市所有自然村完成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61%的村庄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开平塘口镇的自力村建设美丽乡村,带旺乡村旅游。杨兴乐 摄

同时,江门还以“廊道”整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五大“美丽行动”,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房管控、“四好农村路”等重点工作,规划打造2个市县共建乡村振兴示范村。

不懈的努力也换来了乡村建设的众多荣誉。2020年以来,江门新增5条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新增2条村被评为“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新会区石板沙村荣获“2019年中国美丽乡村”……

(原标题《奋进·南方年终观察 | 振兴乡村:“优秀江门”探索了什么?》)

实习编辑 陈苑婷

(作者:南方日报记者 黄烨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