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市2017年新生婴儿20多万,早产儿约占10%,位居全国前四。深圳市自2003年规范开展ROP防治工作,15年过去了,我们已筛查出2万例高危早产儿,成功救治和减少了1000例盲童。2月2日,由全市30家医院组成的“深圳市早产儿视网膜病防治联盟”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正式成立。
随着二胎开放政策后,高龄妇女早产儿不断上升。很多妈妈对于早产宝宝的一些检查存在疑惑,特别是关于“眼底筛查”。大部分人认为只是单纯的“视力检查”。这个检查不是单纯检查宝宝是否看得见,而是看宝宝的眼睛里面有没有问题,会不会导致宝宝后期失明的一个检查。
为什么要进行筛查
早产儿出生时眼底(视网膜)血管没有完全发育到视网膜周边,因为宝宝们视网膜是不成熟的。出生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出血,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这种病变发生以后,孩子不可能表现出眼睛外观不正常,因为是在眼底的病变,外观上看不出来,所以家长也容易疏忽。
也就是说早产儿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儿可以保持比较好的视力。一旦错过治疗时期,可引起玻璃体出血,甚至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眼球萎缩、视网膜脱离等。即使进行手术,患儿也很难复明。
视网膜病变是什么
不是所有的早产儿都会发生视网膜病变,它主要发生在较比小的早产儿,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程通常分为5期,在第1、2期时,病变大部分可自愈;但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阈值或阈值前病变),失明的概率超过50%,须及时进行激光治疗或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中止病变的进展使患者的视力能接近正常发育。到第4期则很严重,虽然可进行手术治疗,视力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如果发展到第5期,则有极大的危险终身失明。
因此,在病程1至3期时,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时间段,尤其第3期是治疗的关键期。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从3期到4期病情变化非常快,只有短短的数天,加上婴儿的眼睛从外面看来没有异常,因此很容易错过。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婴儿很可能失明,所以孩子一旦有视网膜病变迹象,就应该紧密监测病程发展,及时治疗。
什么时候要做筛查
早产儿在出生后4-6周就需要到专科医院或者请眼科专家到新生儿科床边眼底筛查,因为有部分患儿出生后4-6周已经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需要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晚了很可能错过治疗时机。有的家长考虑宝宝身体弱,或认为宝宝没有满月,还太小,而不想医院进行检查,这都是错误的。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会留下终生遗憾。
早产儿眼底筛查需要经验丰富的眼底医师在间接镜下联合巩膜压迫进行检查,同时需要进行小儿彩色眼底照相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要有儿科医生在旁边观察宝宝的情况,也要护士协助眼底医生固定宝宝头部以免孩子晃动。检查前一个小时,需要点散瞳药水,同时检查前1小时不要喂奶,避免检查时小儿哭闹呛奶。
一定要去正规的眼科找有资质的医生,用间接镜或眼底数码相机可以捕捉到婴儿是否视网膜病变。通常来说,病变早期若在视网膜的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则是婴儿发生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体征。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错过早期治疗可以继发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筛查的标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筛查。在2004年,我国颁布了一个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指南。根据这个《指南》,所有的早产儿,只要体重低于2千克,在37周以前出生的,都应该在眼科医生那儿进行眼底检查。原因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治疗有一个时间窗,如果发现不及时,治疗晚了,就会造成永久失明。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