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发“金山银山” 需引“一汪活水”
省政协委员建言推动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是我省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道必答题。在今年的省政协大会上,委员们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大人才培养等方面,为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献计献策。
粤东西北引才需要政策倾斜
“粤东西北地区培养本土人才的能力不够,吸引人才的魅力不足,缺少具有一定水平的研发团队,对于地处粤东西北的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是很大的问题。”说起区域发展不平衡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压力,省政协委员、清远市精旺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爱武体会很深。
她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积累,她所在的企业已经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对一流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2016年,我从北京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引进了一个博士团队。他们辞去了中科院的公职,来到粤东西北工作,虽然企业尽力提供了最好的科研条件和待遇,但当地缺少高水平的研发机构给以支持,团队的科研环境与发达地区差异很大;加之清远的基础教育水平不高,团队成员们的孩子还得留在北京上学,也很令人遗憾。创新驱动要靠人才,吸引人才需要环境。希望省里对欠发达地区引才给予政策倾斜,希望各地政府能加大对高水平研发机构的投入,为创新驱动提供更强劲的智力支持。”王爱武说。
民盟广东省委会的一份提案也指出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表现。“土地占全省的70%、人口占全省50%的粤东西北地区只拥有全省近1/3的高校,院士、‘杰青’‘千人’等高端人才缺乏,尚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师团队……难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服务,严重制约了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特别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薄弱、促进高校教师事业发展的优质平台数量少、人才引进渠道和培养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支持不足等问题造成粤东西北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与珠三角差距越来越大。
提案建议,广东省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和支持,设立专项经费,重点支持重点学科、优势特色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引才,重点支持当地高校优先建设若干重点学科,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并且建立引才绿色通道,完善引进人才的配套服务措施,支持高校快速、便利地完成人才引进工作。
旅游资源是欠发达地区的“金山银山”
“我省沿海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和粤西地区,贫困县市数量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大,且分布相对集中。充分利用沿海资源优势发展‘交通+旅游’模式,可以推动粤东粤西两翼发展,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李红、朱颖恒、周伟建等省政协委员认为,旅游资源是沿海贫困地区的“金山银山”,打通交通瓶颈,发展旅游产业,为实现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位委员认为,省委省政府在振兴粤东西北决策中确定的三大抓手首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区域综合交通发展仍不平衡,粤东粤西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仍不完善,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够通畅高效,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也亟须进一步完善。“根据《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省重点打造的特色滨海旅游板块中,包括粤东的红海湾-品清湖组团、南澳岛-汕头湾组团,以及粤西的海陵岛-月亮湾组团、水东湾-放鸡岛组团、环湛江湾组团。这些旅游资源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性,要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提升粤东、粤西贫困地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粤东、粤西沿海城市的交通问题。”
除了发掘沿海旅游资源,发展山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受到省政协委员们的关注。民革广东省委会提出,我省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各地市在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方面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民俗风情浓郁,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备客源地、旅游产品和市场营销等优势,但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规划编制、人才培训辅导、休闲农场设施设计与农产品加工、休闲农场管理标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民革广东省委会建议,由省里有关部门牵头,科学编制各级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全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地要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政策,保证基本的乡村旅游发展用地;加大和保证固定资产的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民营资本进行投资,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乡村旅游标准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地区产品特色,逐步建立各地农副产品的品牌优势。
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在制造业上对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广东已成为国内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但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广东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争相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的“双向挤压”。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民盟广东省委会提出了通过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不均衡。
民盟广东省委会在提案中分析,一方面,珠三角9市以全省约三成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和85%的制造业产能,资源承载能力已经趋于极限,另一方面,粤东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乏力,无法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与珠三角匹配,尚未能实现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
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议,首先要整合我省各区域产业资源,加快区域在制造业上的对接,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在广东省各地区之间形成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调发展的制造业新格局。其次要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利用中心城市集聚资源要素的优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区域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探索飞地经济、产业转移和合作的新模式,为珠三角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新经验。第三要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使粤东西北地区充分融入珠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将珠三角先进生产力的“一汪活水”引到粤东西北,促进区域制造业一体化融合发展。
编辑 程思玮